昨日,市資源規劃局正式發布《廈門市招拍掛用地2020年出讓計劃》。公告明確,本年度我市擬出讓經營性用地245公頃,其中,商品住宅用地和商服類經營性用地比重分別為39%和61%。
總體來看,今年我市的供地計劃進一步體現了「精準供地」的思路,土地供應著眼於產業招商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要素保障、社會民生補短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全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要素保障
服務全市產業「大招商」
土地資源是招商服務要素保障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市提出了「地等項目」的招商承諾,在市資源規劃局的部署下,通過盤活挖掘內生空間,增加有效用地供給,進一步拓展城市建設空間範圍,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全市重大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和新城片區、產業園區招商發展的要素需求,確保重大產業項目「快落地、早開工、早見效」。
2019年招商大會以來,我市生成招商項目近2400個,引入了中航鋰電、天馬6代AMOLED生產線、浪潮南方總部製造基地、華為鯤鵬生態基地等一批大型優質項目,這其中土地要素保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今年的供地計劃來看,商服類產業用地供應面積150公頃,較上一年度的供應量增長50%;工業用地計劃供應面積200公頃,比上一年度實際成交量多9.3%,地塊分布範圍涵蓋東部體育會展新城、環東海域新城、火炬翔安產業區、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島外重大產業片區,將為我市重點發展的高端製造、總部經濟、軟體和信息服務等產業提供充足的空間保障,進一步落實我市產業招商提出的「地等項目」承諾。
精準供地
持續推進「跨島發展」戰略
根據計劃,本年度全市擬出讓商住用地29宗,總用地面積約95公頃,總建築面積約268萬平方米。結合我市近五年的商住用地年均成交量和新建商品住宅年均成交規模來看,本次計劃的制定注重「以產定供」,充分考慮了我市房地產市場的實際需求,旨在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求實現精準供地,確保市場流動性健康可持續。
本年度商住用地島內外供地量占比分別為17%和83%,島外四區繼續占據顯著優勢,海、集、同、翔四區供地比例為1:1.3:1.7:1.3。本次島內計劃供應量比去年實際成交量增加約10萬平方米,集美區則繼續維持較高的供應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島內擬出讓商住用地4宗,總用地面積約13.2公頃,總建築面積45.5萬平方米,適量加供可緩解島內商品住宅供應趨緊的態勢。上述地塊位於瑞景洪文片區和兩岸金融中心片區,其中有3宗地塊屬於「舊村改造」整理出來的土地。
平衡用地
保障軌道交通建設資金需求
為全力支持軌道交通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我市積極推進軌道平衡用地收儲與供應,本年度擬出讓4宗商住用途的軌道平衡用地,這些地塊的土地出讓金在扣除土地儲備成本後將全額用於地鐵及其周邊配套設施建設。此外,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所有經營性用地出讓金還將按一定比例計提注入軌道建設基金池,進一步為軌道交通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服務民生
提升新城片區配套設施水平
近年來,在踐行「跨島發展」戰略過程中,全市土地供應重心持續向島外各區——尤其是島外各新城片區傾斜,在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的同時,也不斷補齊島外各區的民生配套短板。2020年,我市供地在保障主要新城片區的同時,進一步向次級片區延伸,如海滄馬鑾西片區及臨港新城、集美灌口片區及後溪片區、翔安石厝片區、同安後宅片區等多個島外次級片區的供地力度進一步加大,以推動各板塊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而帶動片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
我市還計劃在集美新城和馬鑾灣新城供應3宗城市軌道TOD綜合開發地塊,分別位於地鐵1號線杏錦路站和官任站、地鐵2號線新陽大道站附近。TOD綜合開發將依託軌道交通提升人流客流集聚效應,促進現代社區、商業中心、交通樞紐有機融合,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區域發展質量,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此外,今年在島外還將圍繞現代服務業基地、同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機械工業集中區、同安工業園等產業園區進行供地,進一步滿足產業人口的住房與消費需求,從而進一步深化島外各區產城融合發展。
廈門土地房產研究中心分析指出,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我市已逐步實現全面復工復產,下階段有望加快產業用地和商住用地的供應節奏,以支持保障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順利實現。此外,縱觀第一季度,全國數十個城市相繼出台支持房地產企業紓困、促進樓市平穩發展的政策,一二線熱點城市的土地市場熱度有所回暖。但是從長遠視角來看,中央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的決心沒有改變,我市也將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建立和完善政策協同、調控聯動、監測預警、輿情引導、市場監管等房地產調控體制機制,以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廈門日報記者 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