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新能源開發一直是人類比較關注的重點。事實證明,人類現有的能源結構已經快要走到頭了,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惡劣影響。新能源的開發,不僅可以緩解地球氣候惡化的問題,也可能讓人類不用再為能源枯竭而擔憂。
最被看好的新能源,就是核能。核能具有著非常巨大的能量,是人類的首選。
早在二戰的時候,人類就發現了核能的威力。只不過,在戰爭期間,人們想到的第一個用途,是武器。於是,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努力下,美國製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原子彈,並且送給了日本。在日本接收了第二顆原子彈後,他們選擇了投降,結束了這次曠日持久、苦難深重的戰爭。
當戰爭結束後,科學家們意識到:自己把核能用錯了地方。如果讓它為人類提供能源,豈不是一件美事?幾年後,人類歷史上第一座核電站建成,利用原子彈的核裂變反應,開始了對核能的和平利用。
當人類實現了核裂變的控制後,對威力更加巨大的核聚變投以注目。當時的科學家們信心滿滿,認為核聚變的發電站也將很容易實現,結果被現實打了一記響亮的嘴巴。原來,核聚變發電站竟然如此難以實現。
可是,隨著環境問題日漸凸顯,能源日漸枯竭,不由得人類不把希望寄托在核能上。而核裂變帶來的輻射、污染問題也浮出水面,更可怕的是其隱藏著的巨大危險。從車諾比事件到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都說明了核裂變的巨大弊端。
相比較而言,核聚變則沒有這樣的問題。核聚變利用的是氫的同位素氘、氚,來源遠比核裂變要多,在海水中就有巨大的含量,足夠人類使用。同時,核聚變也幾乎沒有輻射,非常安全,也十分清潔,不會導致污染。由於我們頭頂的太陽也是通過核聚變持續提供了50億年的能量,因此科學家們設計的核聚變裝置被稱作是「人造太陽」。
所以,核聚變反應堆已經越來越讓人類迫不及待,越早實現這個技術,就能讓人類越早擺脫現在的許多困境。
早在1955年,著名科學家錢三強就提出:我國需要開展「可控熱核反應」的研究。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我國對於核反應的重視程度已經與世界達到差不多的高度。錢三強的建議得到了重視,我國也很快就開展了相應的工作,投入了人力、物力、財力。
可是,科學研究不是有重視就可以解決的,在科研的道路上,各種各樣的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解決核聚變反應堆難以實現的問題呢?
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們留到下一期分解,向大家介紹一下人造太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