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散文:一篇好散文不僅在於他說了什麼,還在於他怎麼說

2020-04-01   新銳散文



​大家好!不用鼓掌啊,這是一個很複雜的春天,能夠在這兒跟各位文友相聚特別高興。

是這樣,前一段時間,劉莉老師給我分配任務,讓我結合咱們的重點作者鄭彥芳老師的散文創作,做一期公開課。

之後,認真閱讀了鄭彥芳老師的一些作品,然後有了一些體會和感受,歸納了一下,我想從兩個方面圍繞她的散文寫作,跟大家做個交流。也給它起了一個題目,叫《散文的敘述策略和個性表達》。

這個題目不是我憑空想的,是在讀鄭彥芳的作品過程當中,感受到她的散文寫作有兩個特別顯著的特點。在敘事上敘述上,還有表達上,確實有她的一些獨到之處。

那麼,我們先搞清一個概念,什麼是敘事策略或者叫敘述策略?所謂敘述策略,通俗地講,就是怎麼寫的問題。具體到散文寫作,也就是當你對一個題材有了創作衝動,想用散文的體裁把它寫出來的時候,就面臨著一個怎麼寫的問題,你的寫作順序如何安排?怎樣結構文章?是以人物事件的發展演進為敘述線索,還是以意識的流動為寫作線索?還是用夾敘夾議來推動文章的寫作?等等。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手法。那麼,具體到鄭彥芳的散文寫作,她是怎樣的呢?

第一、環境描寫切入,善於利用季節、風物、自然景觀、建築細節等等,營造出跟她的寫作意圖相吻合的情緒氛圍,所以說,它給人的那種代入感特彆強。

作品案例:《時光背面》:巷口拐彎有台階,台階前不遠處有棵國槐,國槐不算粗壯,但是午後逗留於台階上的蔭影,足夠兩個老人納涼。

《又到此間來》:暮春,陽光明媚,車廂里窗簾都垂下來,柳樹如煙似霧,從車窗的縫隙閃進來,掀起帘子一角。坡上,山桃花隨處可見,裸露的鳥巢在山谷平地斑斑點點。

第二、以心緒流動推動文章進程。一般人的寫作,是以客觀事件,或者叫以故事發展為敘述線索,而彥芳的散文則是以情緒流動帶動敘事情節,讀他的散文,你會發現,他作品裡的故事是不連貫的,需要讀者在閱讀中組合故事情節,故事情節是服務於她的情緒表達的,而這個組合的過程,便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

作品案例:《風過留痕》:一個下午能咋樣過去,在老屋的殘垣斷壁下,還是在憑空旋起的一股風裡?剛剛還踩在腳下的枯枝敗葉裹著塵土被風捲起來,紛擾在我的周邊,頭髮一啵兒一啵兒的被揚起來,站在院子中央四顧,沒想到老屋已經沒有我容身的地方了。

《日色匆忙》:是在屋裡,是在做著什麼,亦或是什麼都沒有做,倏忽間,覺得四周一下子空闊了,寥落了。

走近窗戶,望望遠天,恍若有什麼東西正在漸行漸遠,摸不著又抓不住。

這時候,鳥音大作,尋聲望去,囂聲來自短牆外的一棵樹,樹冠茂蓬蓬的,枝枝梢梢全在輕輕搖盪。

晚霞籠上山巔,倦鳥歸巢了,風在回家的路上,經過這根樹,遇上這群鳥,風停下來,站在樹梢,於是,樹上喧聲四起。

偌大的蛛網掛在檐角,蜘蛛匍匐在網中央,朝著有鳥音的地方張望。

遠處山腳下,斑鳩不失時機,隔上一段時間附和幾聲。

彥芳的散文敘述策略有兩個好處:其一,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含蓄,他把情感衝動轉換成心緒流動,這樣就便於用敘述的手法表現出來,讀起來就沒有直白感,從而避免了淺陋。散文寫作常見的問題是抒情的火候把握,過了,就假了,而抒情語言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其二,便於在作者與讀者之間達成情感認同,從而增強了散文的美感。

需要指出的是,散文的敘述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不斷嘗試,不斷摸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法。

問答交流

主持人:謝謝李老師!您從理論高度概括了我的散文敘述方法,說心裡話,您的概括提煉有些是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今後,我會更加自覺的訓練自己,提高自己這方面的寫作能力。另外,您說的敘述策略跟個性表達之間又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主講人:這二者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怎麼寫的問題。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敘述策略是戰略問題,是從整體著眼,考量一篇散文怎樣寫才能達到自己的寫作意圖,個性化表達是一個戰術問題,是如何利用自己所長,使文章從內容到形式更富有自己的特性。也就是更能體現作者的風格。個性化表達有諸多話題,限於時間,今天我們只從語言表達方面談一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語言看似一個技術問題,實則不然,語言不僅是形式,還是構成一篇文章的重要元素。甚至,語言本身就是文學作品的內容構成。大作家汪曾祺就說過:「我認為,語言本身就具有內容性,語言不僅是形式,是技巧,還是小說的本體。」古今中外,文學大家都非常注重語言問題。比如,海明威的小說語言,就以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性著稱,被稱為電報體。蒙田的隨筆富有法國古典語言的雅致與優美,中國古代司馬遷的史記就不用說了,魯迅先生的文學語言該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所以,鐵凝、汪曾祺、孫犁、賈平凹都曾對文學寫作的語言運用有過論述,要寫好散文,就必須在語言上下大功夫,苦功夫。

彥芳的散文,就有她自己的特色,第一,是樸實,讀她的散文,你會發現,很少有什麼華麗詞藻的堆砌,每一句話都非常平實,素樸,不張揚,不做作。具體例子不用多舉,只要看看上面她剛才分享出來的幾篇散文就能充分體會到這一點。

第二,它的語言表述跟她的身份、環境,生活閱歷密切相關,彥芳生活在太行山區,那裡的風土人情,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言語表達勢必有它的地域性特徵,這樣的自然人文環境不可能不對她的言語表達產生影響,她說出的話,跟南方水鄉,跟東北黑土地,北京皇城根的人肯定是有區別的,把地域文化轉換成準確精當的語言表達,就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請注意,地域文化的言語表達跟方言還不是一回事,地域文化的言語表達融入的是地域人文風情的呈現,方言的運用,則是字、詞、句和語法上的差異性,恰到好處的運用方言,也是彥芳散文寫作里個性表達的一個特色。具體案例還是從閱讀她上述文章里去體會欣賞。

主持人:謝謝李老師!您的講述讓我深受啟發,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在語言方面的個性化表達呢?

主講人:這也是一個一言難盡的話題,我僅就自己在寫作中的體會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自己散文寫作中語言的個性化表達。

一、多學習,多訓練。這話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確實管用。我們在閱讀名家作品時,除了了解把握一部作品的內容,思想藝術性。還要注重學習領會他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長,然後細細揣摩,想想如果是自己寫,會用怎樣的語言來處理。這樣,慢慢養成一個習慣,就一定從中受益。所謂多訓練,就是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有意識注重語言的表達,做多種嘗試,反覆推敲,從字詞的選擇到語序的搭配,都認真琢磨,這樣,就逐漸形成一種下意識,成為一個習慣,堅持長久,就會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前兩天,跟一位特別有靈氣的才女聊天,她說剛讀了汪曾祺兩篇散文,一篇叫《金大力》,一篇叫《釣魚的醫生》。她說:寫道金大力上了年紀,有了白髮,汪曾祺先生用了一個詞:墨里藏針,這位文友說,讀到這四個字,簡直想拍案叫絕。還有,寫道釣魚的王醫生,說他把魚竿插在河岸上,一隻藍色蜻蜓落在魚竿上,文友說,這簡直是神來之筆。你看,這位文友就會讀書,也難怪她不僅人美,文章也那麼清麗脫俗,個性十足了。

二,寫作要誠實。這好像跟提高個性寫作不搭調,實則不然,我以為,誠實寫作不僅是個人情懷,思想境界文章價值的重要標誌,也是散文個性化表達的重要前提。

首先,誠實與否,決定了你的寫作態度。是為了譁眾取寵,博取名聲,還是遵從內心的召喚,不同的寫作態度,決定了你的語言是浮華的,討巧的,還是平實的,真切的。有時候,我們讀一篇文章,滿紙都是不遺餘力的抒情,竭盡全力的渲染,動不動就是淚流滿面,或者心潮澎湃,不著邊際的聯想,如此表達,我以為只能造成情感的虛化,遠離內心的真實,文章切記虛張聲勢。

彥芳的散文語言就是內斂的,平實的,是向內的,有的文章語言就是大聲叫喊,向外的。不是說這樣的語言不好,運用的恰當,也會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比如:郭沫若早期的詩歌,乃至散文,就是這樣的,不管此人人品文品如何,他早期的詩歌無論從藝術性還是開創性上講,還是很有價值的。

其次,我們常說:我手寫我心。然則談何容易?要想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首先就是一個認清自己的心。連自己的心都沒認清,如何寫?即便認清了自己的心,就能得心應手的寫出來嗎?未必。文章寫出來了,別人讀了,沒有產生共鳴,於是,就哀嘆別人不懂自己的心,其實,是自己不懂自己的心,沒有用誠實的目光打量自己的內心世界。當然,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別人的誤讀,或者讀不懂。這另當別論,記得上次公開課涉及到了這問題,在此不多贅述。我想說的是,要想真正我手寫我心,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

三,語言的個性表達要跟自己的三觀相切合。這看上去又是一個很空的話題。其實不然,你的人生經歷,文化教養,思想境界影響著你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也影響著你的價值衡量標準。所有這一切,勢必外化為你的生命氣質和生活態度。反映到寫作上來,就是你自己的表達與判斷。呈現出的語言也就明顯帶有自己的個性了。朱自清的細緻優美,魯迅的尖銳冷硬,汪曾祺的洒脫散彈,史鐵生的莊正思辨,劉亮程的放大細節,這些既是對他們的藝術特質的概括,也是對他們語言個性的概括。

我們常說讀一篇文字,其實就是讀他的語言,讀他的個性表達。所以,一篇好散文不僅在於他說了什麼,還在於他怎麼說。

主持人:好的,上面,李老師圍繞散文的敘述策略和個性表達給我們做了一個論述。下面,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自由提問了。首先,我想問李老師一個問題,如何把生活的真實上升到藝術的真實?

主講人:所謂生活的真實,是日常的,瑣碎的,漫不經心的。也就是純粹的客觀存在。那麼,如何把這些日常的、瑣碎的,客觀的生活上升到藝術的真實?我覺得三點最重要:第一,善於發現,觀察生活,從日常瑣碎中發現閃光點,敏銳的捕捉住他們,然後為我所用。

第二,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文學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用審美的、批判的眼光穿透生活的表面,看到隱藏在生活後面的真實,然後用我們的筆把這些躲在生活後面的真實表現出來。

第三,注意典型性處理,就是我們要學會從素材中提煉帶有普遍意義的形象認知。也就是用具體的,可感的藝術形象表現普遍的,抽象的情與理。

李東輝,大學畢業後不久因病導致雙目失明,此後開始文學創作,發表小說、散文三百多篇,百餘萬字。出版個人作品集兩部。曾獲首屆中國盲人優秀文學二等獎,河北省散文大賽第一名,首屆「浩然文學獎」二等獎,四次獲得「廊坊市文藝繁榮獎」,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