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st dance」,中文直譯「最後之舞」,這組詞對老籃球迷來說並不陌生,它專指1998年芝加哥公牛隊第二次三連冠最後一年的艱難又詩意的奪冠之旅。這番傳奇的旅程,以喬丹從卡爾·馬龍手中搶下皮球,晃倒拉塞爾,投進鎖定冠軍的「最後之投」畫上了過於完美的句號。隨後,那個23號淡出籃壇,成為傳說。
當ESPN宣布將在今年年6月放出這些塵封20餘年的影像時,整個籃球世界沸騰了,球迷甚至球員們對這個紀錄片的狂熱期盼甚至倒逼ESPN提前兩個月放出片源。紀錄片共10集,以喬丹所在的公牛1998年奪冠的艱難歷程為主線,不斷穿插從喬丹生涯的大事件配合敘事,加之無數從未公開的畫面,讓人大飽眼福。新老球迷都能從這近10個小時的珍貴素材中,了解喬丹近20年的跌宕起伏,更能在光影間穿梭回那個耳邊全是肌肉碰撞聲和垃圾話、身上全是肉搏留下的傷痕和汗跡、眼裡全是嗜血目光的血性江湖。
叢林法則
「厚古薄今」這個詞,非常適合描述當今的籃球文化。從喬丹、巴克利等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球員,到菲爾·傑克遜等傳奇教練,再到大多數常年觀看NBA的中外球迷,都對當今NBA崇尚進攻、缺乏對抗、經常抱團等現象嗤之以鼻,喬丹本人也曾說,只有科比等極少數現代球員能在上世紀90年代的NBA生存;前火箭隊教練范甘迪則說,喬丹放在現在的NBA,場均能砍45分。
拋開「厚古薄今」不談,現在的NBA同喬丹時代相比,確實差異極大,科比在本片中說道,「當時的NBA不如現在這麼年輕,當時的球員年齡普遍比較大」。那時的NBA,是一群成年男人之間的較量,球場上充斥著暴力、髒話、小動作,尤其是強隊與強隊之間的比賽,可以用「戰爭」來形容,彼此隊員場上恨不得把對方生吞活剝。片中底特律活塞隊隊員直言,「我們的戰術是,一旦喬丹沖向籃筐,就把他捶倒;我們不是為了不讓他進球,我們就是想讓他受傷」。
這種強烈衝突、相互敵視的文化,成為那個時代NBA血性的代名詞,這也解釋了當年詹姆斯在做出離開騎士加盟熱火的決定時,在籃球界引起如此大爭議的原因。彼時的NBA,任何一支球隊的當家球星加入另外一支強隊,都是無法想像的。各個球星各占山頭,各自為戰,在喬丹奪冠之前,包括喬丹在內的眾多球星都是如此;在喬丹兩次三連冠期間,其他一直無法奪冠的當打球星,也從來沒有一個加入公牛。
這是彼時NBA最獨特的美感,鐵血男兒為了冠軍橫刀立馬、浴血奮戰,直到退役的哨聲響起,除了時間,沒有人能將他們打垮。
新王誕生
雖然喬丹新秀賽季就橫空出世,但喬丹首次奪冠之前,他和他的公牛仍在NBA的叢林浸淫了7年之久,喬丹也從一個橫衝直撞的新秀,成長為一代不容挑釁、君臨天下的新王。
紀錄片中比較完整地回顧了喬丹的公牛對上世紀90年代NBA的統治,也正因如此,無數球星在整個90年代與冠軍無緣,一輩子生活在喬丹的陰影下。這個陰影,從喬丹第一次奪冠就開始了。
上世紀80年代的NBA,是魔術師詹森、伯德、以賽亞托馬斯三人的天下,伯德的波士頓凱爾特人和托馬斯的底特律活塞都在80年代數次淘汰公牛隊,甚至,為了讓這個年輕人看清江湖地位,在喬丹新秀賽季全明星賽上,幾位傳奇球星賽前集體密謀,排擠喬丹、不給他傳球,導致喬丹想拿球只能自己去搶籃板。這每一筆「債」,都被有著病態報復心的喬丹記在小本本上,在之後的職業生涯里都一一加倍奉還。1986年喬丹化身「上帝」,在伯德的凱爾特人主場狂砍63分,迄今為止仍然是NBA季後賽歷史最高分,要知道當時的凱爾特人是NBA最佳防守球隊;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雖然喬丹不願承認,但他就是伊塞亞托馬斯無法入選「夢之隊」的原因,坊間傳聞,喬丹曾說「夢之隊,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喬丹用一系列行動,宣布了他王朝的到來,就像他在夢之隊期間對上一代的統治者魔術師和伯德說的那句話,「鎮上來了個新長官」(There is a new sheriff in town)。
喬丹統治NBA期間,暴虐至極,對自己的權威和王者地位極度敏感,不容任何挑釁。傳奇射手雷吉米勒曾對喬丹噴垃圾話,結果喬丹在他頭上砍下40分,丟下一句「不要跟黑耶穌這麼說話」(Never talk to black Jesus like that.);喬丹也會因為外界的一句話,把一個無辜的球員摁到死,比如片中1992年奧運會喬丹和皮蓬把克羅埃西亞隊的托尼·庫科奇摁在地板上「摩擦」,只因為公牛總經理說可能會拿皮蓬換庫科奇,庫科奇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退役後提起此事還是一臉委屈。喬丹如果讀過《三體》,他可能會說:毀滅你,與你何干。
喬丹在上世紀90年代對對手們的壓制和毀滅,到後來甚至成為NBA的文化,這在後來的NBA再沒出現過,那是整個聯盟對一個球員的忌憚和恐懼。所有人都覺得喬丹對他們的威懾和恐嚇效果太強,以至於那個時代的球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要在場上跟喬丹說話,尤其是不要跟他噴垃圾話,到後來老球員們甚至會提醒新秀菜鳥們,不要直視喬丹的眼睛,再到後來大部分球員就真的不敢看喬丹、也不敢跟喬丹說話了。
喬丹對對手的壓制,甚至在退役後都不停止。2009年喬丹在入選名人堂的演講時,把入眼的對手摘出來,一個一個加以調侃和「羞辱」,坐在觀眾席上的昔日對手們,也只能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他們可能真的沒想到,十幾年過去了,再次相聚,喬丹還是要騎在他們脖子上作威作福。
殺手本能
雖然喬丹的威懾力已經到了一個誇張的層次,但總有一兩個年輕的刺頭跳出來對其發起挑戰,不過大多被教育地服服帖帖,也有那麼幾個人,在挑戰中越戰越勇,最後他們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號——喬丹接班人。
在這個稱號中,有一眾猛將,格蘭特·希爾、哈達威、麥迪等等,但真正接過喬丹衣缽的人,無可爭議,是科比。
第五集片頭,有一句「謹以此獻給我們最愛的科比」的引言,不僅是因為劇集中提到的1998年全明星賽是喬丹與科比的對決,更是因為科比在完成這個紀錄片錄製一周後就意外離世。喬丹在科比的追悼會上哭成了淚人。在悼詞中,喬丹說,科比離世了,我身體的一部分也跟著離開了。這句話,相信一定發自肺腑,也講出了無數球迷的心聲。在所有後來的追逐者中,可以說只有科比,贏得了喬丹真正的尊重。就連當時科比挑戰喬丹的方式都讓喬丹回憶起自己年輕的時候,1998年喬丹就已經展現出對科比的欣賞,他雖然搖著頭稱呼年輕的科比為「小混蛋」,但是仍能從他的眼睛裡讀到他的喜悅。其實當時比科比綜合實力高的挑戰者並不少,但喬丹一眼就看準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能夠撐起未來的一片天,或許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口中彼此與生俱來的共同點——殺手本能(Killer Instinct)。
除了科比本人離世,可能最讓喬丹悵然若失的,是喬丹和科比所代表的對籃球極度的熱愛和近乎病態的求勝欲還有極度瘋狂的努力態度,也許永遠消失在NBA的世界裡了。
美國英雄
雖然喬丹已經退役接近20年,但他仍然以他的方式影響著NBA和籃球世界。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了全球,體育行業陷入停擺,整個NBA人心惶惶,運動員們焦慮萬分。在這個時間點,這部有關籃球之神的十集紀錄片成為了籃球世界匯聚人心、提供力量的秘密武器。結果也不出所料,在《The last dance》上線當日放出的頭兩集,就有610萬人觀看,打破了ESPN紀錄片收視紀錄,喬丹也宣布將此紀錄片的300萬美金收入捐獻給慈善機構;有美國媒體評論說,這個紀錄片用它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將整個籃球世界的注意力彙集起來,為因疫情停滯的NBA維持了活力,換句話說,喬丹又一次拯救了NBA。
這已經不是喬丹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在為NBA和籃球世界助力了,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喬丹就和NBA總裁大衛·斯特恩相互配合,讓籃球運動風靡世界;2001年,整個美國籠罩在911的陰霾之下,民眾對安全和國家的信任跌至谷底,經濟一片蕭條,包括球賽在內的公共活動熱度巨降,悲傷的氣氛瀰漫著整個國家,在這個形勢下,本來猶豫不決的喬丹,最終決定在38歲高齡再次復出,想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苦難環境中的美國人帶去一些幫助和鼓勵。不僅如此,他還捐獻出自己復出的工資給911受難的民眾。
美國人民稱他為「美國英雄」。
直至今日,評價當今一個球員是否偉大,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喬丹。未來數十年,這個標準應該也不會改變。喬丹的這份偉大來自賽場,又無限延伸至場外。相信,在未來,他還會以這個方式,永遠存在在NBA的賽場當中。
附——
最有意思的是,喬丹之前是不同意播出這個紀錄片的,因為大家對20年前發生的事兒都毫不避諱,口無遮攔,容易生出是非(事實也確實生了是非,而且還不少);直到2016年,看到常規賽73勝(也就是打破了自己96年公牛72勝記錄,也是當時NBA常規賽歷史最佳記錄)的金州勇士輸掉總決賽之後,才最終同意放出片源,可見這個隱退了江湖接近20年的大佛,還是受不了自己曾經最引以為傲的記錄被一幫在他看來是「小毛孩」的新一代NBA統治者打破。看到勇士們在總決賽折戟沉沙,他終於露出了不懷好意的微笑,然後拿出了自己當年在公牛時對付對手的「殺人又誅心」的那一套,用紀錄片,拐彎抹角地提醒著新來者——嘿,小朋友們,還記得籃球世界真正的王者麼?
文 | 景鵬宇 編輯 | 陳凱一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