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國的唯一航母,深刻詮釋了什麼叫「摸魚」,還曾痛擊友軍

2021-04-01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二戰法國的唯一航母,深刻詮釋了什麼叫「摸魚」,還曾痛擊友軍

一戰結束後,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開始紛紛建造航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世界上擁有航母數量前三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英國,其它國家也有建造航母的計劃,但少有人知的是,法國在二戰初期就已經擁有一艘航母,並且這艘航母可以參與作戰。只是這艘航母在整場二戰中,都是一直在「摸魚」,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它。本文就來講講這艘航母的「摸魚傳奇」。

法國的這艘航母名叫「貝亞恩」號航母,其主體是由一戰時期戰列艦「諾曼第」級戰列艦的船體改裝而來。在一戰前歐洲曾經進行過一場「海軍擴軍比賽」,其中「諾曼第」級戰列艦便是法海軍擴軍項目的一部分,但在一戰中,「諾曼第」級的建造因戰爭而停工。一戰結束後法軍決定裁撤掉這些沒有完成的戰列艦,正巧一支法國代表團去英國參觀航母,因此向議會提出了將「諾曼第」級戰列艦的船體改造成航母,這項建議最終被採納。

選中的是五號艦,即「貝亞恩」號,計劃中是將其他四艘戰列艦船體拆除,湊齊有用的資源,來拼成「貝亞恩」號航母。因此「貝亞恩」號可以看做是集五艘戰列艦之大成的產物,但這艘航母在二戰中幾乎沒有戰績。1927年,「貝亞恩」號正式建成,同年擁有了第一批海軍飛行員和艦載機,開始進行實戰訓練。

因其改裝自戰列艦船體,所以「貝亞恩」號的各項數據在當時十分優秀,船身主裝甲帶的厚度為80毫米,鋼製飛行甲板的厚度為25毫米,同時下甲板還有一層很厚的裝甲板作為防護,完全可以抵禦轟炸機的250磅的炸彈。滿載排水量也達到了驚人的25000噸,在當時屬於世界前列。

載機方面「貝亞恩」號採用三層甲板的設計,並且配備有獨特的升降機設計,將升降機與裝甲板融合到一起,從而避免了升降機成為對空防禦的弱點。該型航母可以搭載35到40架的艦載機,主要配備有GL22戰鬥機、PL7魚雷機等,儘管這些艦載機的性能稍顯弱後,但是放到二戰也並非完全不堪使用(畢竟隔壁英國人還在使用雙翼魚雷機)。

但就是這樣一艘非常優秀的航母,在二戰中卻處於「摸魚」的角色。首先來談談它的第一個「戰績」。在對德宣戰的第二天(1939年9月3日),「貝亞恩」號航母便伴隨海軍軍艦在大西洋上尋找德國艦艇,但是並未有過戰績。在次年5月份,法國向德國投降前夕,「貝亞恩」號受到法政府高層指示,幫助法國轉移國家黃金儲備,裝載了3880箱黃金(在當時價值約92億法郎),轉移到美國並用來支付後續抵抗所需要的武器,隨即該船成功抵達加拿大,這是該航母最大的「戰績」。

在完成黃金運輸的工作後,「貝亞恩」號購買了一批美製戰機回國,儘管美國人極力挽留「貝恩亞」號航母(怕其被德軍俘獲),但「貝恩亞」號最終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但在旅程中「家」就沒了,因此被迫在法屬殖民地停泊,等待進一步指示。如果此時執意回國,「貝亞恩」號只有兩種可能,一種被英軍攔截並擊沉(弩炮行動),或者為英國服務。

在1943年,德國逐漸出現敗勢,因此「貝恩亞」號開始接受改造,轉為飛機運輸艦,為美國服務,其中大部分艦炮都更換成了美製,規格也與美製相同,從此開始執行運輸工作,也就是「摸魚」,丟失掉了一艘航母的身份。並且在「摸魚」過程中還痛擊過友軍,在1945年2月與美國運兵船相撞,造成運兵船有68人死亡,「貝恩亞」號也有4人死亡。隨後在法屬殖民地維修,在8月3日才回到本土。此時德國已經投降,「貝亞恩」號成了戰爭中唯一一艘,身為正規航母卻全程在摸魚的「航母」,還是被改成運輸艦的航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BLujHgBrsvY2_UuEL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