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太太曾經是一位領導,管理過地方信訪工作,工作壓力較大。她現在退休了卻特別容易焦慮,自我關注較高,加之本來就心思細膩、多愁善感,慢慢患上頑固性的抑鬱症,用過好多種藥。常常說『胸口像包個粽子』,端著呼吸。除了呼吸困難,她還自己形容『胃裡有一團火』……經檢查,老太太的胃和肺都沒有器質性疾病,而是功能性疾病。前段時間她摔了一跤,坐了屁股墩,摔到了尾骨,儘管骨科醫生判斷沒有骨折,但這件事又激發了她對自己的強烈關注和焦慮,於是病情反覆,『火』和『粽子』又出現了……」
日前,有很多讀者向我們詢問,為什麼常常感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當我們找到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張曉鳴主任時,一開場她就向我們講述了這個典型的例子。原來這種現象叫功能性呼吸困難,與心理健康直接相關。
張曉鳴主任說,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功能性呼吸困難。器官有病理改變的疾病稱之為「器質性疾病」,而將查不出器質性病因,又伴隨突出神經功能紊亂的病症稱為「功能性疾病」。在呼吸困難的諸多病因中,相當比例的呼吸困難患者經過系統檢查找不出器質性疾病,患者同時伴有突出的精神心理症狀,功能性呼吸困難就是指這類患者。而真正暴露出老太太真實病因的,正是老太太對自身感受的一些特徵性的「描述語」。
國內研究發現,呼吸困難描述語可以有效區分功能性呼吸困難和心肺疾病所致的器質性呼吸困難,例如,呼吸渴求、胸部發緊、焦慮、肢體麻木指向功能性呼吸困難診斷;而喘息、咳嗽咳痰、心悸指向心肺疾病所致的器質性呼吸困難。另一研究進一步顯示,不同疾病導致的呼吸困難有其特徵性的描述語,如下圖:
張曉鳴主任認為,要診斷功能性呼吸困難,首先要根據典型的症狀,結合實驗室檢查,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下,做出臨床診斷。好多病人是伴有軀體化反應的抑鬱症,在綜合醫院看病,拿到了許多檢查結果,也不知其所以然,最後萬般無奈來到精神科,當做「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內心是拒絕的。但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針對不同的疾病來進行。
功能性呼吸困難雖然沒有器質性病理基礎,但是與精神障礙(抑鬱症、焦慮障礙、軀體化障礙)的共患病率很高。自我關注度比較高,容易焦慮、抑鬱的人群容易發生功能性呼吸困難。
張曉鳴主任介紹,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急性焦慮發作,有些人本身就有焦慮素質,有些人有心因性因素,有些人甚至沒有明確的心因性因素,就會有急性焦慮發作,我們也稱之為驚恐發作。驚恐發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瀕死感,這些病人大多數到綜合醫院就診,做了許多檢查,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還有一種是由特殊場景引發的急性焦慮,叫做恐怖症,比如密集恐怖症、廣場恐怖症等,這些人有特定的害怕的事物,比如害怕貓狗、恐懼人多的地方。嚴重的話,會有瀕死感、呼吸困難、窒息感。
另外,抑鬱症的軀體化反應也會發生功能性呼吸困難。一般來說,抑鬱症是一個復發性疾病,這些情緒以軀體症狀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功能性呼吸困難、頭疼、胃疼等。
張曉鳴主任告訴我們,對於焦慮體系而言,現在有多種治療方法,比如藥物治療、靜觀治療、放鬆訓練等。通過這些治療方法,能夠幫助病人降低焦慮水平,焦慮引發的功能性呼吸困難也會有所好轉;驚恐發作的病人,可以給予能快速起效的肌肉注射安定類藥物或口服藥等。
但是抑鬱症的治療方法並不多樣化,因為涉及到核心疾病的治療。抑鬱症病人使用抗抑鬱藥或者結合心理治療、綜合性治療等,有些抑鬱症的軀體化症狀,像功能性呼吸困難,一般不會特別嚴重,但是持續不斷,這時就要使用抗抑鬱藥,有些抗抑鬱藥對功能性呼吸困難很有幫助。
現在城市中患有癔症的人群較少,之前在農村比較多見。張曉鳴主任提醒大家,癔症的症狀各種各樣,比如無力、抽搐、癱瘓、功能性呼吸困難等,經過催眠等心理治療,必要時結合藥物治療可以使病情好轉。
小結:對因治療,病因緩解,從而功能性呼吸困難逐漸緩解。
張曉鳴主任解釋,過度通氣綜合徵(又稱呼吸性鹼中毒)是呼吸學科名詞,指呼吸中樞調節異常,過度通氣超過生理代謝所需而引起的一組症候群,常表現為呼吸困難、肢體麻木、頭暈眼花,嚴重者可有暈厥、抽搐等症狀。
「過度通氣綜合徵有很多指征,但是功能性呼吸困難沒有真正的診斷標準,只不過是精神疾病臨床表現中的一部分,是焦慮、抑鬱等疾病的一種伴隨症狀,一般不會在精神疾病的基礎上再合併功能性呼吸困難的診斷。」
最後,張曉鳴主任提示大家
對於這些病人,我們要適當關心,科學引導。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關注心理情況、內在因素,可以通過傾聽與理解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可以通過一些娛樂活動幫患者轉移注意力,可以通過鼓勵與認可幫患者走出心理陰影。通過自我調整無效的,可以帶病人來到精神/心理專業醫療機構就診,對患者的精神症狀、壓力指數、心身交互所用、心理功能等進行評估和篩查,並給予有針對性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