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三市七縣發「人才回原籍」政策,菏澤鄄城「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

2020-04-11     齊魯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1日訊 4月9日,山東省沂源縣發布域外在編在崗人才回調政策。沂源縣出台《沂源縣域外在編在崗人才回調管理辦法(試行)》適用範圍和條件有:戶籍所在地為沂源,在外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在編在崗人員;戶籍所在地為沂源人員的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在外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在編在崗人員;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並取得學士及以上學位,年齡一般在35周歲以下,急需緊缺人才年齡可適當放寬。

搶人大戰如火如荼:山東三市七縣發「人才回原籍」政策

沂源的域外人才回原籍政策不是孤例,從去年開始,山東各地人才回原籍政策頻繁出台,去年7月30日,山東省五蓮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官方微信公號發布一則《「五蓮籍」外地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可申請回家鄉工作啦!聯繫方式在這裡!》的公告,打響了山東「域外人才回原籍」的第一槍。

該政策一經出台,反響較大。政策發布一周,即有18人從各地陸續返鄉,率先嘗到政策的甜頭。

2019年10月12日,平陰縣發布《平陰縣域外在編人才回調管理辦法(試行)》。

2019年11月8日,菏澤鄄城在「搶人大戰」中搶出了國內新高度:「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菏澤人社公眾號發布《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符合條件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城工作,其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符合條件的,都可按照同層次對口安置、就近相近安置等原則,一同安排在鄄城工作,該政策被人們簡稱為「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在全國掀起巨大波瀾。

緊接著,2019年11月12日,商河縣發布「商河籍在外人才回調工作公告」。

回原籍安排工作,淄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地級城市。「博士一次性購房補助30萬、碩士研究生一次性購房補助8萬......」去年12月份淄博市發布的《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被稱引才用才政策「37條」。「37條」當中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全日制學士本科及以上學歷」返淄,「不受接收單位編制限制。」「37條」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淄博市發布淄博人才金政37條短短半個月,就收到231份申請。截至2019年12月17日12:00,共收到返淄人才安置申請231份。經初步審核,合格178份。其中,大學學歷137人,碩士研究生學歷41人;教育衛生系統100人,其他78人;公務員13人,事業人員165人;省內返淄155人,省外返淄23人。

據了解,4月9日,山東省沂源縣發布域外在編在崗人才回調政策,就是對去年12月2日淄博市《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政策的回應,但政策有了新突破,如:突破了本科「畢業五年內」的限制,年齡放寬到35歲,而且除了原籍人員,外地女婿和媳婦也可以回沂源工作。

2020年1月5日,菏澤單縣縣委發布了《關於開展外地工作人員回單縣工作的實施意見》,「年齡在40周歲以下,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可放寬至45周歲」。這是菏澤的第二個縣發布回原籍政策,去年11月8日,菏澤人社公眾號發布《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工作的意見》,號稱「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引發震動效應。

1月7日,中共平度市委辦公室、平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平度市域外黨政群機關事業單位優秀人才引進暫行辦法(試行)》,暢通域外在編人才回調渠道,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為打好打贏「突破平度攻勢」,打造青煙濰城市群會客廳和青島輻射帶動半島一體化發展橋頭堡強化人才隊伍保障和支撐。

3月4日,濟寧市下發《關於印發濟寧市企事業單位「人才回引計劃」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這也是繼淄博之後,我省發布回原籍政策的第二個地級市,政策突破點是「濟寧籍在編人員及配偶可以回來工作」。

「搶人大戰」再思考:引人之後關鍵是要留住人才

回原籍安排工作,確實滿足了一些基層人才的「工作和家庭兼顧「的渴望,但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真的只是「看起來很美」。在今天基層人才缺乏、人口老齡化嚴重的今天,在政策、法律環境不夠完善的當下,「回原籍安排工作」,註定是一場並不輕鬆的「兩地」博弈,是一場人才爭奪戰。

同時,「搶人大戰」也折射出縣域經濟對人才和人口流失的危機感,面對大中城市超強吸引力的無奈感,以及對發展縣域經濟的緊迫感。縣域決策者有這種危機感、緊迫感顯然是好事,這樣可以把危機感轉化為動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在縣域競爭中搶得先機。

不過也要意識到,縣域吸引人才的招數比較有限,如果沒有各類人才來助陣,很多美好設想難以照進現實。怎麼辦呢?一方面需要縣域決策者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只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發展優勢變成「梧桐樹」,自然會「引得鳳凰來」。

另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進行宏觀規劃,讓人才流入地對人才流出地進行各種形式的反哺或者補償。無論是鄄城還是其他西部縣域,如今很多地方已經變成了大城市人才的基礎培養地,大城市享受了人才紅利,卻很少對人才流出地進行補償,國家層面應該建立一種跨越地域的人才補償機制。

閃電新聞記者 高亞南 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9twaXEBiuFnsJQVTT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