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戰役,蘇軍迅速擊潰關東軍主力,大縱深進攻圓滿划上句號

2020-09-0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遠東戰役,蘇軍迅速擊潰關東軍主力,大縱深進攻圓滿划上句號

接上文 蘇軍萬炮齊鳴,對德國最後一戰,柏林戰役徹底讓法西斯覆滅

至於後來的遠東戰役,蘇軍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日本關東軍,為自身的大縱深進攻圓滿划上了句號。

此時日軍關東軍總部設在長春,下轄3個方面軍、1個獨立軍等,以及偽軍等,總兵力120餘萬人,裝備火炮5000、坦克近千、飛機1000餘架,部署如下

第1方面軍:司令部在牡丹江,主力位於延吉和牡丹江地區

第3方面軍:為關東軍預備隊,主力集中於瀋陽、長春,司令部設在瀋陽

獨立第4軍:司令部設在齊齊哈爾,部隊配置在孫吳、愛輝、海拉爾、滿洲里等築壘地域地區

第17方面軍:司令部首爾,部隊在朝鮮境內,編成中的駐紮在濟州島的第58軍為關東軍戰略預備隊

航空兵為第2、3航空軍

日軍在中蘇、中蒙邊境建築了17個築壘地域,8個面對濱海地區、5個面對黑龍江北岸、2個面對後貝加爾、2個面對蒙古,而在虎頭至圖們江口段以及中部的錦州、四平、長春都建築了綿亘的縱深防禦。

1945年8月8日蘇軍T-34-85坦克和汽車翻越大興安嶺

由於當時戰區方向高度分散,蘇軍認為必須要採取寬正面、大縱深進攻,而各集團軍協同作戰在戰役末期才可能實現。

後貝加爾方面軍:擔負從西面向長春、瀋陽方向主要突擊任務,戰役縱深800千米,需要克服草原、無水沙漠並翻越大興安嶺和通過兩大平原。該方面軍裝備坦克和自行火炮2416輛,占總數的43%

遠東第1方面軍:擔負向吉林、延吉和朝鮮方向突擊,進攻地形複雜,且面對日軍大量築壘工事。方面軍裝備火炮10670餘門占總數40%左右,裝備坦克和自行火炮1860輛占總數33%,戰役過程中坦克部隊多用於直接支援步兵作戰。集團軍炮兵與方面軍直屬炮兵主要用於攻克日軍築壘地域

遠東第2方面軍:擔任從北面向哈爾濱與齊齊哈爾總方向上的輔助突擊任務,並且擔任保衛遠東蘇軍總部和通往蘇軍縱深交通線任務,裝備飛機1300架和高炮1280門(占總數一半)。

滿洲進攻戰役

8月9日,蘇軍全線發起進攻。

後貝加爾方面軍快速兵團當天前進120-150千米,步兵前進50千米。到了8月11日,中路主要突擊集團前進180-360千米,越過沙漠和大興安嶺。到了14日,左翼突破日軍在滿洲里等地築壘地域抵抗,主力逼近博客圖;右翼越過沙漠,占領化德,逼近多倫;中路占領突泉,進入東北平原。至此6天該方面軍前進500千米

遠東第1方面軍以若干個加強營迂迴日軍築壘地域,隨後主力開始進攻,先後攻占密山、林口等地,在牡丹江遭遇日軍頑強抵抗。左翼則在海軍協同下,在朝鮮東部登陸,占領了雄基。至此6天前進170千米。

遠東第2方面軍在阿穆爾河區艦隊協同下,沿松花江南下,攻占同江、富錦,逼近佳木斯。左翼攻占饒河、寶清,右翼強渡黑龍江在8月14日封鎖了孫吳築壘地域。至此6天前進120千米。

1945年8月9日水魚雷航空兵第4團的伊爾-4魚雷機

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但關東軍未停止抵抗。蘇軍各部於是繼續發展進攻勢頭。

後貝加爾方面軍中路逼近長春、瀋陽,左翼占領齊齊哈爾,右翼占領承德、赤峰。

遠東第1方面軍16日攻占牡丹江,繼續向吉林、哈爾濱方向進攻,20日占領敦化,左翼則到達朝鮮羅津和羅南地區。

遠東第2方面軍攻占了佳木斯、伊蘭,繼續向其餘地區挺進。

1945年8月9日淺水重炮艦遠東共青團員號護送人員登陸

為了儘快接受日軍投降並配合地面部隊進攻,蘇軍從8月18日起,先後對哈爾濱、瀋陽、長春、吉林、大連等城市實施空降,地面部隊則在20-24日陸續進入上述城市。8月30日,關東軍被解除全部武裝,9月2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戰役勝利結束。

此次作戰,蘇軍結合在蘇德戰場的作戰經驗,尤其重視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作用,用在主要方向上實施突擊並在縱深迅猛穿插。

例如後貝加爾方面軍將當時遠東蘇軍唯一的坦克集團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裝備坦克和自行火炮1019輛)投入到了主要方向。方面軍除了將1個坦克師、1個坦克旅留作預備隊外,其餘坦克部隊都用於第一梯隊。

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在200千米寬大正面從行進間越過國界脫離主力單獨作戰,前進速度每晝夜平均82千米,10多天前出了800多千米。由於第一梯隊的高速前進,加速了整個方面軍的前進速度,為方面軍其他部隊創造了順利進攻的條件。

1945年8月22日蘇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後衛部隊的Т-34-85坦克在遼東灣

至於炮兵的使用,也與以往不同。由於戰區條件不一樣,此次戰役蘇軍在大部分方向都沒有進行火力準備與進攻中的火力支援,重炮部隊只用於攻克敵軍第一線堅固築壘工事,發展進攻則主要使用師團屬炮兵與反坦克殲擊炮兵,炮兵指揮則通常在師範圍進行。

航空兵在此次戰役中,由於對日宣戰前基本沒有進行相應偵查工作以及對戰區縱深過遠等特點,投入大量比例用於偵察,在每個殲擊機航空兵團都建立了額外的偵察小隊,並動用轟炸航空兵師為坦克部隊空運物資。在對日軍築壘地域攻擊時,航空兵的轟炸機、強擊機都以此集中上百架次,在破壞階段、衝擊準備階段、衝擊時有效破壞了日軍築壘地域工事,並在整個戰術縱深掩護了步兵與坦克部隊。

應該說,蘇軍二戰進攻戰役影響極其深遠。戰後蘇軍對其不斷進行發展和完善,建設了一支以戰略進攻為主要任務的全球最龐大的坦克機械化部隊。二戰時的快速集群也逐步演化了20世紀80年代的戰役機動集群,成為了一支讓整個西方心驚膽戰的力量。隨著冷戰的結束,這支力量也四分五裂,雄風不再了。值得慶幸的是,二戰時的大規模裝甲機動戰役沒有重演,但願它永遠只存在於戰爭電影和軍事雜誌中!

1945年8月梅利茨科夫、馬利諾夫斯基和華西列夫斯基在大連

全文完,謝謝觀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9AYX3QBURTf-Dn5Sa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