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雖然經濟在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但是貧富差距依然存在,有很多家庭只能滿足基本的溫飽問題,雖然父母在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孩子之間差距也一眼就能看得出。
物質上的匱乏難免會影響孩子上的成長,但更關鍵的是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教育得當孩子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如果教育失敗,可能讓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
9歲女孩不讓媽媽接,只因家裡窮
萌萌今年9歲上二年級,因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所以家裡條件一般,儘管如此,萌萌的爸媽對萌萌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只要在能力範圍內,總是給萌萌最好的,但是和富裕人家比還是差得遠。
一天媽媽騎著自行車接萌萌放學,萌萌低著頭一臉的不高興,媽媽追問萌萌也不說,讓萌萌坐在自行車后座上萌萌突然爆發了:
「媽你以後別來學校接我了行嗎?實在太丟人了!」
「別人的爸爸媽媽都是開車來的,只有你騎自行車」
「為什麼我們家這麼窮?」
一連串的問題讓媽媽心裡很難受,一個三十幾歲的媽媽一邊推著自行車一邊大哭,媽媽蹲下身對萌萌說「因為爸爸媽媽年輕時不努力,所以咱家沒錢,媽媽沒有能力但是已經把最好的給你了,你可以通過努力換取更好的生活。」
萌萌看著媽媽哭了心裡也很難受,她小聲嘟囔著「對不起媽媽,我會努力讀書的」。
9歲孩子的話揭開很多底層家庭的傷疤
現在大多數的家庭依然是普通收入,他們的生活也僅僅能滿足基本的溫飽問題,萌萌的話不光是說出了自己的自卑,也揭示出很多底層家庭的傷疤。
- 貧窮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自卑
底層家庭的孩子其實內心很敏感,不太敢輕易嘗試,因為自己沒見過所以害怕搞砸出醜,孩子內心有很強的自卑感。
如果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合理需求也不予以滿足甚至是打擊,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情緒,慢慢變得封閉自己,越來越不合群,形成孤僻、膽小自卑的性格。
- 影響孩子的正常社交
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孩子們亦是如此,當孩子意識到家庭條件不同的時候,孩子就會可以遠離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因為怕被人瞧不起。
這種自卑會伴隨孩子一生,成年以後孩子也會因為小時候的自卑怯於社交,如果成年後有出息,在經濟方面更易形成「報復性消費」的心理通過消費購物彌補童年時的創傷。
物質上「窮養」,但精神要「富足」
家長們經常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但什麼才是窮養和富養的標準和界限呢?
有些家長給孩子穿破舊的衣服,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但其實家裡的條件還不錯,這並不是窮養,相反是對孩子的「物質虐待」。
C位媽認為,對孩子的基本需要是可以滿足的,但如果是虛榮心作祟下的攀比,家長完全可以不滿足孩子,這是窮養;對於孩子的眼界和精神家長要幫助引導和豐富,這是富養。
今日互動:你知道窮養和富養的真正意義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的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8bGfW4BMH2_cNUgUY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