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位繼承一般都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即皇后所生最年長的皇子繼位。有人可能會覺得,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應該選最有能力的皇子繼位才合乎邏輯。如果你真這麼想,那只能說明你對古代的治國體系還不夠了解。
古人治理國家最主要依靠的是官僚體系中人數眾多的士大夫集團。在很多情況下,皇帝什麼都不幹,天下就能垂拱而治。所以對於一個走上正軌的王朝而言,皇帝個人能力反而沒那麼重要,只要堅持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執行就沒什麼問題。反之,如果皇位繼承人問題懸而不決,每個皇子都想爭奪皇位,那倒很有可能引發內部分裂,往嚴重了說甚至會導致國家分崩離析。
嫡長子繼承制對古代封建王朝平穩過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這一制度並非牢不可破。事實上,古代皇位繼承中不按套路出牌的情況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弒兄奪位。
唐太宗當了二十多年皇帝,可到他晚年的時候,他可能才真正體會到當年他父親唐高祖李淵在選擇皇位繼承人時的那種心境。
唐太宗有十幾個兒子,其中皇長子李承干、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三人都是由長孫皇后所生,即嫡子。李世民登基稱帝後不久就冊立李承干為皇太子。根據史書記載,李承干「性聰敏」,「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按理說,他至少也應該是一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然而,唐太宗當年弒兄奪位給自己的兒子們做出了榜樣。所以儘管儲君人選已定,但其他皇子們對皇位的覬覦之心仍昭然若揭。他們想方設法給李承干下套、穿小鞋,不惜代價想將李承干從太子之位上拉下來。
在諸皇子的明槍暗箭夾擊下,唐太宗與李承乾的隔閡越來越大。最終李承干決定起兵奪位,然而卻因保密工作不到位導致失敗。事後李承干被廢為庶民,流放於黔州。
李承干被廢黜後,按照宗法制度,嫡次子李泰應該是順位繼承人,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李泰聰敏絕倫,才華橫溢,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可是,李泰也是導致李承干被逼謀反的罪魁禍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泰的惡行更甚於李承干。所以在李承干被廢後不久,魏王李泰也被降封為東萊郡王,從此與皇位絕緣。
李承干、李泰相繼倒台後,嫡三子晉王李治就在權臣長孫無忌的擁護下被冊立為皇太子。然而李治性格比較懦弱,實非儲君最佳人選。
當時唐太宗對皇三子吳王李恪(生母楊妃,外祖父隋煬帝)青睞有加,他認為李恪文武雙全,與自己年輕時非常像(「吳王恪英果類我」)。然而唐太宗將這一想法告訴長孫無忌後卻立即遭到反對。長孫無忌先是搬出嫡子繼承的那一套說辭,後又誇大李治的優點,如「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
長孫無忌是關隴集團的首腦人物,在朝廷上的勢力與威望僅次於唐太宗,所以他的贊成或反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太宗不希望自己死後兒子們會骨肉相殘,因此覺得讓宅心仁厚的李治當個守成之君也沒什麼不可,於是便放棄了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
因此,李治之所以能成為最後贏家,首先歸功於他的兩位哥哥,即李承乾和李泰拼了個魚死網破。還有就是背後有長孫無忌這樣的大佬支持。不過後來發生的歷史證明,李治確實算不上一位優秀帝王。雖然他在位期間也做出過一定成績,但李唐江山卻也險些葬送在他手中。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74BHHcBuNNrjOWzPa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