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慕夏(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古裝大戲《慶餘年》正在熱播中,口碑相當不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范思轍被父親罰跪的小片段。
第六集中,范建懷疑范思轍勾結太子設下圈套陷害范閒,一句問話都沒有便立刻罰跪懲處他。
范思轍早被父親罰習慣了,大氣都不敢出,也不敢問問是為什麼罰跪。
直到范閒回來向范父解釋原委,范思轍並非是心機深沉之人,他聽到別人對父親出言不遜,毫不猶豫衝上前去據理力爭甚至大打出手。
范建知曉真相後心中頗為觸動,對范思轍也有所改觀。
在范父心裡,范思轍文不成,武不就,簡直就是一無是處的草包,所以一遇事情不用多言,就想當然地認為是范思轍的問題,罰跪處罰自然是家常便飯。
而在范思轍心裡,嘗試與父親溝通顯然不是個正確的選擇。常年缺少與父親的交流,也許他憨厚的腦袋裡一直都未曾未想像過和父親溫言交談的場面。
正是他們雙方下意識里都選擇拒絕交談,才導致了一次次的誤會和失望。范思轍之所以成為范父心裡不成器不爭氣的兒子,某一層面上也是他錯誤溝通方式下的產物。
《媽媽會溝通,孩子更優秀》一文中寫道,錯誤的溝通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痛苦、不悅,讓孩子想儘快逃離,不管有沒有道理他們都會選擇拒絕溝通。
兒子痴迷斂財,希望通過積累財富的方式追隨父親的腳步,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可是在父親眼裡,他所擅長的商賈之術、斂財之法卻是非正道。父子情分淡薄,缺乏溝通,彼此錯位。
倘若雙方坦誠布公,好好聊天,溝通到位,父親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期望,做他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孩子也不必用如此蠢笨的方式向父親一點點靠近。
溝通的大門一旦關上,父母的言傳身教便成為空談,長此以往,孩子如何能優秀得起來呢?
老公的侄女今年四歲,從小她的表達能力就很強,用詞準確。
我在坐月子的時候,寶寶因為腸脹氣所以總是不時哭鬧。
我婆婆跟她視頻的時候,聽到我兒子哭個不停,她會說,小弟弟怎麼總是哭呀,就不能放鬆一下嗎?
還有一次,她來我家玩,那天做的清蒸鱸魚特別鮮,她嘗了一塊,故作驚訝地說,今天這個魚不是一般的魚哦。
我們聽到捧腹大笑,誇她說得好。
她總是在日常生活里給我們驚喜,時常會蹦出金句,朗誦唐詩三百首、唱童謠,說繞口令全都不在話下,去年還被幼兒園的老師評為智慧寶貝。
她優秀的表達能力得益於父母每天堅持角色扮演式的親子互動。從格林童話到伊索寓言,從一千零一夜到成語故事,每一個夜晚小姑娘都在不同的角色里與父母對話,然後做一個香甜的夢。
著名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的重磅科研論文,證實了父母會聊天對孩子的影響。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或全腦課程,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方式。
概括來說,孩子與父母每天聊天的頻率越高,大腦皮層就越發活躍,他們在語言、語法、理解力等測試中的得分也越高。
有位媽媽分享與孩子聊天的經驗,她說每天睡前,他們一家三口各自講一件「我今天最快樂的事」。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最快樂的事」一直是她們倆聊天的主題。直到現在,上小學了,女兒還經常會主動要求:「媽媽,咱們倆來說說『最快樂的事』吧。」
媽媽明顯感覺到通過每天的閒聊,女兒的表達水平在不斷提高,語文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聊天」的本質其實也是「親子遊戲」,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會越好。
契科夫說:「書是音符,談話才是歌。」
就算是沒有任何有趣的話題的閒聊,也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認知發展,相較閱讀方式帶給孩子更多的好處。
前兩天,多媽更新的一則微博里,多多短髮齊肩,彈琴動作嫻熟,技術精湛,琴音流暢,優美動聽。
黃多多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她能獨立烘焙、T台走秀、參演話劇、寫英文劇本,並多次在鋼琴比賽中獲獎。
除了多才多藝,她優秀的光環里還閃耀著高情商的亮光。在綜藝節目中,黃多多會主動照顧弟弟妹妹,會給劇組人員送上爸爸做的烙餅,會拒絕回答愛爸爸還是愛媽媽的問題,不想讓他們任何一個人傷心。
她如此優秀的背後,站著一對會聊天的父母。
在爸爸去哪兒中,多多不知道房子裡面很簡陋,選了差房子又不想住,委屈得直哭。
黃磊並沒有直接批評她,也沒有說她不對,而是鼓勵她和爸爸交流自己內心的想法。
你不想住這個房子,對不對?告訴爸爸真話。
我不知道裡面是這個樣子的。
知道你就不會選,你現在很後悔是嗎?爸爸告訴你我很喜歡這個房子,一是因為我很久沒住過這種上下鋪的床,二是因為這裡的小朋友的歌聲很好聽。你剛剛也聽到了對嗎?
「嗯」多多慢慢停止哭泣,開始打量房間。
「而且還有一件事,你摸摸這邊小朋友的床,是不是只有一張木板?你再摸摸自己的床,是不是多了一個墊子?現在多多,你告訴我心裡是不是好些了?」
正是黃磊這種共情式聊天的方式,逐步化解了多多心裡的不快,讓她學會以坦然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挫折,適應新環境,並讓她親身體驗了解到幸福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現有的一切。
節目倒數第二期,多媽跟多多探討養小狗的時候,語氣溫和,像是在討論晚餐吃什麼一樣平常。
多媽設身處地的站在多多的角度體會到她想養小狗的心情,感受到小狗對她的重要性,同時溫柔而又堅定的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和擔心。當多多了解到媽媽的擔心,她主動的保證自己能夠照顧好狗狗。
這種共情式聊天是相當有效的,面對孩子養小狗的心愿,媽媽沒有明令禁止,而是在細語呢喃中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父母懂得好好說話,懂傾聽、懂表達、懂溝通,親子關係才會和諧共生。
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更優秀,他們往往富有共情心,遇事不急躁,對人有禮貌,樂於分享,心態平和,專注做好每一件事情,把自己的人生點綴得光彩奪目。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或許是親子遊戲中的角色扮演,用童言稚語啟發生活的真諦。
或許只是餐桌上的幾句閒聊,扯扯生活瑣事便能有一室歡笑。
或許是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幫助孩子走過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會聊天的父母,擅長於不經意處完成自身影響的正向輸出。
每一次聊天,雙方的情感在流淌,思維和靈感在碰撞,孩子的世界被理解,父母的想法被接納。
他們共同擁抱著這份溫情,悄然划過的每一天都在憧憬中度過。
作者簡介:慕夏,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個可甜可攻的95後職場寶媽,愛以文字記錄生活,育兒不易,且行且珍惜;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