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專家達成10點共識

2020-03-12     上海發布

抗擊新冠肺炎,是一場人民戰爭,健康科普是有力武器。如何激發全民參與、調動社會力量,築牢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同時解疑釋惑、安定人心、消除恐慌?關鍵時刻,醫學專家要挺身而出!面對疫情,民眾健康意識空前高漲,醫學專家要抓住時機,大力推進健康科普,上海的專家們達成了10點共識。詳見

一、公眾的健康素養對疫情防控極其重要。醫學專家在參與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疾病預防、科研攻關的同時,要致力於健康科普,用健康科普這個特殊的「藥物」,幫助市民抵禦疾病傳播。

二、健康科普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遇到突發傳染病,民眾難免出現焦慮、恐慌情緒,不容易識別謠言。謠言止於智者,更止於公開,信息公開透明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原則,健康科普是信息公開的有效手段。

三、健康科普既要重視理念引領,也要注重實用性和應知應會能力的培養,比如六步洗手法、口罩正確佩戴法;既要提高健康意識,更要改變行為習慣,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四、健康科普的實質是學術大眾化,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講「人民的語言」,把深奧的知識講淺顯,將複雜的道理弄簡單,使枯燥的內容變有趣。

五、健康科普平台很多,舞台很大,醫務人員要不拘一格做科普,線上線下相結合,可以在發布會上講科普,在健康課堂做講座,在新聞媒體發文章,也可以拍短視頻、玩微信、發抖音。

六、健康科普是基礎理論、臨床經驗、實踐能力等綜合體現,健康科普有利於鍛鍊、提升業務能力,青年醫務人員要積極投身健康科普,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更快成長成才。

七、健康科普要講「雙重性」,既要講醫學技術的進步、醫學成就的偉大,也要講醫學的局限與無奈,引導市民合理預期。對新冠病毒既要重視防護、消毒,也不要防禦、消毒過度。

八、健康科普要通俗,但不可低俗、媚俗,不能放棄科學、嚴謹、專業的底線,做科普,「三觀」正確很重要。

九、醫務人員要做有情懷、有溫度的科普,人文科普是健康科普的更高境界。

十、健康科普要加強機制化建設,將醫務人員做科普納入工作績效評價,為健康科普注入持久的動力。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臨,沒有人是局外人!醫學專家、專業機構要發出權威的聲音,動員民眾參與。我們號召更多的醫務人員投身健康科普,形成健康上海行動的最大社會公約數,使民眾在疫情面前更鎮定、更理性、更自律,使上海市民的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

專家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實驗室創始人 聞玉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 寧 光

中國-WHO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 吳 凡

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江 帆

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 盧洪洲

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 董 健

健康上海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 謝 斌

健康上海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吳立明

中華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黨委書記 鄒海東

國家消毒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 朱仁義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 崔 松

編輯:林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wyCznAB3uTiws8KYT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