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青團!盤點全國各地的清明傳統美食


明天就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了,唐宋之後,清明節就有了追遠祭亡、郊遊踏青、插柳拔河,放飛紙鳶的傳統活動。

不過在今天,清明文化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記,還是飲食。有必吃青團的江浙滬,也有北方人表示:什麼節日都要吃餃子。當地清明不管吃什麼,人們的飲食中都深深地融合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今天風物君就來盤點下全國各地的清明食物

清明,也是很多家庭團圓的日子。圖/視覺中國

01 北方:清明仍然愛麵食

寒食節是清明的起源,幾千年前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的山西;而生長在麵食王國的山西人,習慣了用手裡的麵糰塑造自己的清明記憶。

許多地方清明祭祀,人們會帶上形狀各異的花饃。有的將長條形的麵糰盤在一起,像一隻伏在地上的蛇,被稱為「蛇盤盤」,寓意消災;有的被捏成燕子的形狀,稱作「寒燕」。

山西民間流行做花饃。圖/視覺中國

這些花饃會在祭祀結束後分食,把對先祖的敬意和對好年景的寄託,分享給每一個家族成員。在民風更加淳樸的晉北,則有直接攜帶菜肴酒水的舊俗。

除了接近饅頭的花饃,饊子也是北方清明時節的重要小吃。麵條狀的饊子在製作時,會先灑一層油,一來提香,二來防止麵糰黏連。靜置一段後,把饊子條放進滾開的油鍋炸至金黃。

油炸出的饊子香脆可口,可以保存數日。

02 江南:春意放進食物里

說起江南的清明節,青團是不得不提的一樣美食。上海的網紅青團,曾經創下排著兩小時長隊才能買到的記錄。

這是可以理解的,能兼顧顏值與內涵,既清新又軟糯,這些讚美之詞,青團,當之無愧。

青團大概是這幾年最出名的節氣食物。圖/視覺中國

清明時節也是各種花爭奇鬥豔的時候,熱衷於發明飲食的中國人,並不滿足於看,也嘗試輕輕拈下幾片花瓣,開始吃。

今天,江南一帶仍有清明煮桃花粥的習慣。簡簡單單一碗梗米粥,加一勺紅糖,再添幾片嬌艷的桃花,清甜微香,仿佛把整個春天都盛進碗里。

細雨中,有鮮花盛開。 攝影 / 徐徳義

03 江南以南:吃點青團的「近親」

經過春日裡的蟄伏,雨水的澆灌,清明的莊稼草木都呈現出蔥鬱靈動的樣子。人們都想把這隨手可得的一抹綠意揉進食物,但青團不是唯一的選擇。在比江南更靠南方的地域,還有許多與青團相似的「近親」美食

在客家話里,「粄」是各類糯米製成的糕點的通稱,艾粄就是清明粄中的一種。糯米粉混合艾草的糰子上火蒸出,無論是清香的口味還是碧綠的顏色,這種客家地區的小吃,都與青團如出一轍。

清明種豆,夏日收。圖/視覺中國

在潮汕地區,朴籽粿則幾乎是家家戶戶清明節必吃的食物。北方人對朴籽樹這種植物可能很陌生,它又叫朴丁樹,清明前經過雨水的滋潤,朴籽樹會枝繁葉茂。與青團的做法類似,潮汕人把朴籽葉打碎,摻入粘米粉,蒸出鍋之後,同樣是招人喜愛的翠綠模樣。

貴州遵義人興吃清明菜,從地里採回來的野生清明菜洗凈和著臘肉就可以吃。圖/視覺中國

民以食為天,對飲食異常看重的中國人,在清明節選擇用形形色色帶有鄉土特色的食物告慰先祖。其實具體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節日的寓意,人們希望在這一天通過飲食來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期待,這才是清明節原本的精髓所在。

中國人祭祖的意義在於傳承。圖/視覺中國

在你的家鄉,有什麼特別的清明習俗嗎?

文丨蘇煒

編輯丨逸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