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來臨,手機的硬體存儲夠我們用嗎?

2019-07-25     網際網路風雲榜

未來隨著5G網絡的廣泛應用,手機上的視頻、遊戲、應用軟體等等數據體量會變得更大,這時候當前手機普遍的快閃記憶體、內存大小真的夠用嗎?手機存儲的限制又是否會影響5G的發揮?

在功能進化和體驗提升成為了手機發展的主旋律時,手機內存的大小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了。但三星最近發布的一樁新聞,又讓我們重新注意起那片小小的內存晶片。

最近三星放出消息,將會從本月晚些時候開始大規模生產12GB的LPDDR 5內存晶片。實際上就在今年年初,三星還剛剛推出了12GB的LPDDR4X晶片。三星表示這次的新晶片傳輸速度是上一款的1.3倍,只要一秒就可傳輸44GB的數據,功耗更是降低了30%。適用於未來手機在AI和5G方面的需要。

這提醒了我們一個問題——未來隨著5G網絡的廣泛應用,手機上的視頻、遊戲、應用軟體等等數據體量會變得更大,這時候當前手機普遍的快閃記憶體、內存大小真的夠用嗎?手機存儲的限制又是否會影響5G的發揮?

從手機內存到快閃記憶體,讀寫速度會為5G拖後腿嗎?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分清「內存」和「快閃記憶體」這兩個概念。

通常手機參數中所說的6G+128G或4G+64G等等,其中前面較小的數字代表內存,既用來暫時存儲手機系統、軟體運行時所產生的一些碎片化的數據。後面的數字則代表快閃記憶體,用來存儲應用文件、照片、視頻等等常規文件。

從內存的角度來說,隨著5G網絡的發展,網絡上行下行的速度加快,很可能導致軟體尤其是遊戲整體畫面質量的提高,同樣也會導致碎片化數據體量的增大。例如一個GIF圖片文件的體量可能會從幾兆變成幾百兆,如此以來內存的大小和讀寫速度能夠滿足網絡上下行的速度嗎?是否會出現,5G下載速度足夠,但內存讀寫速度「拖後腿」的情況?

目前在實測中,5G手機的下載速度通常能達到1000Mbps到200Mbps不等。當然這是在理想狀態下,當5G網絡正式投入應用時,上下行速度恐怕還會稍加折扣。

但在目前應用比較廣的幾種快閃記憶體存儲協議中,例如UFS和eMMC,其讀寫速度都能夠滿足5G的下載速度要求。例如eMMC 5.1的理論速度達到了600MB每秒,UFS 3.0在測試中的寫入速度甚至達到了1801MB每秒。加上網速「兆比特」(Mbp)和內存讀寫速度「兆位元組」(MB)之間1:8的換算,目前的內存讀寫速度是完全足夠應對未來5G網絡的應用的。

至於內存的大小就更無需擔心,目前手機內存已大有超過辦公筆記本內存之趨,今年OPPO推出的新機內存達到了10G,已經比很多辦公筆記本的內存更大了。

當然,至於對於內存讀寫的進一步開發,是否會涉及到手機耗電量或者發熱等等問題就是後話了。

零快閃記憶體還是大快閃記憶體,未來的手機究竟什麼樣?

至於對於快閃記憶體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

有一種觀點是,未來手機將進入「零快閃記憶體」時代。

因為5G網絡的應用,數據傳輸速度加快,手機本地不需要進行存儲,數據只需要在雲端一直保持傳輸狀態就好。一切應用程式都將以輕應用、小程序的形式存在。尤其是那些占據手機內存最多的照片和視頻,也可以儲存在手機廠商提供的雲服務商。因此手機的快閃記憶體容量不需要加大,甚至會越來越小。

但很多人是不同意這一觀點的。因為5G的普及速度和真實連接情以及費用況很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

例如目前5G手機通常主打的是4G+5G兩種模式並行,也證明了5G網絡在短時間內還很難實現高度普及的覆蓋,而且5G網絡的費用究竟如何,也一直是一個懸而未落的問題。即使5G費用和4G保持持平,數據上下行的量級也會遠高於4G時代進而導致費用提升。

於是按照「零快閃記憶體」的邏輯來說,用戶可能反覆觀看幾次自己拍攝的視頻或者打幾局雲遊戲,話費帳單就跑的特別長了。

因此這一派觀點認為,未來不斷擴大手機快閃記憶體才是最健康的生態。舉例來講,我們都知道5G帶來的高傳輸速度可以讓手機遊戲的體驗得以提升,帶來更多的同時在線人數和更大的地圖等等。可以依靠快閃記憶體的增大,加大遊戲本身的內容容量,讓更多數據在本地運行,讓「體驗提升」和「數據上下行」達成一個平衡。

在5G生態繁榮之前:硬體更新還是雲端獲利?

其實發生在兩種觀點之間的,實際上是兩種「營業模式」初具雛形。

人們摩拳擦掌的期待著5G時代的到來,除去所謂5G帶來的全新體驗之外,更多還是這種技術如何創造更多的商業收益。一般來說,我們普遍認為是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會帶來全新的應用形式,進而創造全新的應用生態,用VR、AR或者其他的技術形式再造一次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商業狂歡,以及與5G關聯的Iot、工業應用等等。

可對於手機廠商、晶片廠商這些5G應用直接的推動者來說,他們顯然不會等到5G生態繁茂再去收割,否則豈不是承擔了「5G並沒有推翻當前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秩序」這一風險?尤其5G的應用對象不僅僅是個人娛樂消費,還有對工業場景的改造。

這時推動者能否自造規則、把握主動權,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手機廠商和晶片廠商來說,5G應用帶來最直接的收益,就存在於硬體售賣和雲服務供應之間。

5G帶來的緩存文件/本地文件體量增大,意味著從手機、PC再到工業級別的伺服器,都需要更換全新的存儲系統。要知道隨著手機內存需求的不斷增長,全球內存晶片的價格已經持續了數年的暴漲。5G可能帶來的,將是晶片產業的再次發展。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為什麼三星這樣掌握著內存/快閃記憶體技術的企業正在不斷加快研發速度,向市場推出容量更大的產品。

另一方面,5G應用帶來的可能「消費級雲服務」的普及化。目前雲計算和雲存儲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企業級用戶。至於iCloud這類針對個人用戶的雲服務,在付費意願和功能性上都還不太成熟,對於用戶來說,雲服務大多還是用來備份文件,或在多終端之間共享文件。但如果5G在未來主要依賴雲端儲存海量數據,那麼未來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個人用戶或許需要數十T的雲服務,來滿足終端上的娛樂功能;家庭場景甚至也需要建立「家庭雲」,來滿足智能家居之間的數據輸送與計算。

當然這兩種模式並非處於非此即彼的互斥關係,更多的可能是兩種模式一同進入市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硬體存儲技術上,中國尚處於追趕狀態,如果如今再不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恐怕在5G賽程中,又會被人落下不小的一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ve_J2wBmyVoG_1ZUHh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