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秦漢時為古夜郎地,東漢時(公元前135年)設堂琅縣,是雲南最早設置的郡縣之一。2013年5月22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會澤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當年銅就是從這裡源源不斷的產出(資料圖)
雲南會澤縣,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建元年間,是雲南1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銅礦的開採和冶煉而綿延3000多年的銅商文化聞名遐邇。
明清時期,雲南產銅占全國的80%,而東川府(今會澤)產銅占全省的72%,是當時中國名副其實的銅都。
全世界最大的古錢幣(資料圖)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於雲南造錢,是雲南鑄幣的開始(這前雲南流通貝幣)。為紀念開爐,用黃銅鑄造了一枚直徑57.8厘米、厚3.5厘米、方孔邊長10.5厘米、重達43千克的方孔圓錢。為世界上最大的古錢幣,而會澤也被譽為「錢王之鄉」。
錢王之鄉上,處處可見錢幣造型。大銅錢建築坐落在雲南省會澤公園,直徑為22.6米,重77777公斤的古錢幣雕塑為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謝秉漫教授創意設計,堪稱又一世界之最。
會澤的古建築 王懷剛 攝
明清時候,會澤更成了經濟發達之地,全國十省八府都在此設立了專門的辦銅機構,五湖四海來做生意的商賈如雲。站在會澤古城的街頭,總會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會澤的古建築 李永星 攝
當年的商賈早已遠去,但留下了當年的會館。乾隆時期,會澤銅礦采冶規模空前的興旺發展,吸引了贛、浙、桂、川、黔等地的官商、富賈、工匠、平民擁入東川府。這些外來客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同鄉結黨」,興建同鄉會館;「同行結會」,設立行業廟會;「同教聯宗」,建立宗教寺廟。
保存下來的江西會館(資料圖)
如今保存完好的會館仍有十幾個之多,如江西會館、湖廣會館等。除頤和園內的德和大戲台外,中國第二大的古戲台,竟藏身在會澤的江西會館之內,昔日的繁華昌盛可見一斑。
會澤革命歷史紀念館。蘇建華 攝
紅軍長征曾到過會澤,當年會澤有1400多人加入紅軍隊伍,紅軍從這裡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烏蒙山,毛主席《七律長征》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寫的就是這裡。
斑銅是中國雲南獨有的金屬銅加工,分為煅打斑銅和鑄造斑銅兩類。被稱為「金屬寶石」的煅打斑銅工藝為雲南會澤縣所特有,這種人工多種金屬合成的製作工藝澆鑄成型後,在表面形成不同規則的自然晶斑,流光溢彩。《滇海虞衡志》記載:「錘造爐瓶成冰形,而斑斕者為斑銅」。
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一種叫「鐵膽石」的石頭與普洱茶、古滇國「牛虎銅案」、建水紫陶一同出現在雲南館中,成為地道的雲南標籤。
會澤是「鐵膽石」的故鄉,這些千奇百怪的石頭,總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