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是洛陽作為四大古都的榮耀。而到了今天,洛陽作為文化旅遊城市的定位愈加清晰,並已經在國內國際上均享有盛譽。洛陽的文化旅遊發展變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文旅發展的脈絡。那麼,洛陽文化旅遊產業會怎麼發展呢?
三十年前看牡丹花會,三十年後或許要數倒盞村。
或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倒盞村,這樣一個"無中生有"的鄉野小村莊,怎麼能跟"高大上"的牡丹花會相提並論呢?只能是"時移勢易",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消費者的關注點不同,因此也會自覺地用腳來投票,投出心中最火爆的文旅景觀。
早在兩年前,從計程車司機的口中就得出牡丹花會逐漸衰落的現實:人流量明顯減少,營銷程度也大不如前,甚至還出現錯將菏澤牡丹的背景板來充當洛陽牡丹花會公交宣傳廣告的鬧劇……
但同一時間,洛陽城區邊緣地帶的一個小村莊成為網紅,熱度一點不輸於鄰省省會西安的大雁塔、曲江,許多人紛紛前來"打卡"遊玩。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日接待數十萬人成為"家常便飯"。
這一冷一熱之間,也預兆著洛陽文化旅遊在迎合消費者需求背景下發生劇變。
洛陽牡丹花會(牡丹文化節)的提議來自於一個偶然的歷史事件。自中日建交以來,中國各城市與日本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1982年,洛陽市政府接待日本岡山市代表團時,聽到岡山市"菊花節"以及日本"櫻花節"的傳統,就結合洛陽"古都、武則天與牡丹"的歷史文化特徵,希望打造一個集賞花觀燈、旅遊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活動。
1983年,洛陽首屆牡丹花會(牡丹文化節)隆重開幕,以"國花牡丹"為主題和形象進行宣傳,吸引了海內外人士的目光。自2000年以來,每年花會期間的旅遊收入都達到數十億,旅遊產業也逐漸成為洛陽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從最初GDP占比不到1%到現在接近30%,也使洛陽從一座重工業城市轉型為文化旅遊名城。
以旅遊節慶活動來動經濟增長,洛陽為中國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板。從本質上來看,旅遊節慶經濟的發展直接拉動了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兩架——"消費"和"投資"。對於"消費"來說,旅遊節慶舉辦期間會吸引大量的外來遊客,遊客們的消費會直接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在節慶期間,外來政企領導的參觀訪問也相對頻繁,加上洛陽市政府有意的引導,貫徹"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理念,也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某些便利。
因此,洛陽牡丹文化節的波及層面甚廣,不局限於旅遊,還牽扯到眾多層面。在短短一個月內,迎來政府、資本、國民的狂歡,這也符合那個時代特色。近年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增長,節慶活動日常化成為現實,大眾的文化旅遊正在取代原有的精英階層文化旅遊,洛陽的倒盞村只是一個縮影。
一方面,諸如高鐵、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汽車的普及化,旅遊時間碎片化趨勢十分明顯,人們不再拘泥於在某個集中時間段遊玩,或者趁出差到此一游;另一方面,旅遊的用戶基礎在不斷擴大,頻次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本地周邊游對消費的帶動日益明顯。
倒盞村,興建於洛陽市區邊緣地帶,最初滿足的是周邊人群的吃喝玩樂等日常化需求,其後隨著宣傳推廣、口碑傳播日益擴散,竟然成為遠近聞名的熱門景點。日常化的逛吃逛吃,熱鬧的人流氛圍,是倒盞村得以迅速崛起的根基。
洛陽牡丹文化節以觀賞牡丹為名,串聯了周邊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等知名文化旅遊景點,形成特色歷史文化旅遊線路。但從本質上來看,是對文化資源的一種圈占性利用,尚沒有脫離門票經濟的範疇,門票銷售收入依然是眾多旅遊景區的主要盈利渠道。
當然,對於龍門石窟等獨占性世界文化遺產而言,不管是處於保護歷史文化,還是遊客體驗的角度而言,門票可能是一種必要的手段。通過門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人流量,從而避免因人流量過大而對歷史文物造成的衝擊,也可以儘可能地穩定旅遊秩序,防止出現"不收門票,遊客過多被擠掉河"等類似事件。
不過,門票不應當作為唯一或者單純的盈利方式。僅僅從收門票參觀的層面來考慮,洛陽許多景區對於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夠,依然停留在靜態的文物展示。比如,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去龍門石窟就是看盧舍那大佛,去洛陽博物館就是看那些地下文物的陳列……這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固然能夠帶來一種視覺上的衝擊和震撼,但最多也是拍照完事(博物館、佛像禁止拍照),依然是帶給人一種"到此一游"的感覺。長此以往,很多人對於文化旅遊景點的觀感較差,重遊率一直難以提升。
近年來,洛陽市通過應天門、天堂明堂等建築以及內里的表演活動,想要讓盛唐氣象活過來,但依然難以擺脫"收門票"的怪圈,陽春白雪的文化讓人敬而遠之。倒盞村則不同,以不收門票而聞名,面對的是"小康型"旅遊受眾,發展的是休閒旅遊產業。
現階段,以自助、自組、自駕車為主,小型化、分散化、多樣化、體驗化的休閒旅遊漸漸崛起。人們希望通過田園風光、品茶、品嘗地方風味、參與遊玩等多種方式,釋放都市快節奏性的緊張壓力,回歸嘗試鄉村生活就成為一種潮流,倒盞村迎合了大眾的這種需求,塑造真實性的旅遊體驗,從而在網絡上爆紅。在這裡,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民風民俗、景觀環境等均讓遊客參與進來,營造出遊客內心所期望的、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得到的體驗。
未來的旅遊一定是大眾的,只有抓住大眾的需求、帶給他們獨特體驗的產品才能獲得他們的認可。從洛陽牡丹文化節到倒盞村,也是中國旅遊市場時代變遷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