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鐘。
每一分鐘都精彩絕倫,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
鏡頭無浪費,情節無Bug,劇情懸疑驚悚、引人入勝。
反轉反轉反轉反轉再反轉的高能場面多到停不下來,而且都有跡可循。
貫穿全片的一句話
曾經幾萬人被這部影片燒的頭昏腦漲,不知其所云。
還有幾萬人反覆刷了N遍,就為能自豪的寫出一篇「影評解析」。
當然也有人覺得受到了欺騙,但也打出了3星的評分。
最終,豆瓣近50萬人打出了8.7的高分。
今天這篇文章,寫給這部經典懸疑之作——
《致命ID》
2003-04-25(美國)
一個寂靜無人的深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一間汽車旅館的老闆萊瑞正在看電視,一個戴眼鏡的男人抱著一個女人衝進來:
「她一直流血不止。」
「天呢,怎麼回事?」
「發生車禍,我們出了車禍。」
緊跟在眼鏡男身後的,是車禍的肇事者,艾德。
他是一名司機,原本是要在這天夜裡送一位過氣女星去洛杉磯,
狂風暴雨之下本就視線受阻,可偏偏女星又各種找事。
就在艾德低頭幫女星拿東西時—
砰!
站在路邊的一個女人被撞飛,這個女人就是眼鏡男的老婆。
本來眼鏡男和老婆兒子在路上開車開的好好的,不巧扎到了一隻高跟鞋,車胎爆了。
就在夫妻二人下車查看情況時,眼鏡男的妻子「砰」的被撞飛。
肇事者曾經是一名警察,名叫艾德。
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女人,他趕緊開車,將他們一家人送到附近的汽車旅館。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暴雨之下,所有的通訊設備都沒有信號,無法報警也無法對受傷的女人醫治。
聽到旅館老闆說「往東走三十里是醫院」時,艾德二話沒說就開車往醫院的方向奔去。
女明星,眼鏡男一家人被留在了汽車旅館裡。
可是車剛開沒多久,一個同樣被困的紅衣女人向艾德求助:「我的車泡水了,能搭便車嗎?」
一個閃回的鏡頭,我們看到:眼鏡男扎到的那個高跟鞋,正是這位紅衣女人不小心飛落的。
兩人往前開了沒多久,暴雨封路,艾德的車也泡水了。
正好遇到一對新婚夫妻,艾德和紅衣女人撘了他們的車,四人一起返回到了汽車旅館。
眼鏡男的妻子還是無法醒來,又無法及時醫治,艾德就先給她的傷口縫了線。
這時又一輛車因為暴雨來到這家旅館,車上下來一位警察和一個戴著手銬的囚犯。
冥冥之中他們11個人(包括旅店老闆)好像被安排好了一樣,都被困在了這個汽車旅館裡。
不知為何,看到其他人時老闆也沒什麼異樣,唯有看到紅衣女人,他明顯的表達出嫌棄之意:
妓女,不要臉!
不過雖然嫌棄,但還是給她安排了7號房間,畢竟錢還是要賺的。
其它幾個人老闆也都一一給安排了房間,分別是—
艾德住在3號房,眼鏡哥一家三口住在4號房,新婚小夫妻住在6號房,女明星住在9號房,警察和犯人住在10號房。
但沒想到,從住下那一刻開始,一個個驚悚的故事發生了……
從過氣女星開始,他們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且每有一個人死去,都會從「10」開始按照倒敘留下牌號。
他們開始恐慌,互相猜忌,卻無意間發現了彼此間的聯繫。
但是,大家懷疑的嫌疑人卻紛紛死去,謎團籠罩在旅館狹小的空間裡,這樣的兇殺案件卻有著人們猜不到的真相……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遊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
於2003年4月25日在美國首映,獲土星獎兩項提名。
豆瓣評分高達8.7,輕鬆躋身豆瓣Top250前100。
該片憑藉嚴謹的劇情,一氣呵成的情節,令人瞠目結舌的結尾。
給幾十萬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成為懸疑片中不可忽視的一部經典之作。
對殺姐而言,最驚悚的還不是殺人的場面,而是當看到最後發現真相,一點一點回憶起有關「兇手」細節的時候。
比如,這邊10號房間的犯人逃跑了,跑了好久好久終於躲進了一間小房子裡,可是從窗口往外一看:
好像還是在原來的汽車旅館?!
殺姐第一次看還嚇了一跳:我去,鬼打牆嗎!??
現在回憶起,渾身雞皮疙瘩都上來了,原來這全都是真相的暗示。
關於此類細節的暗示,殺姐就不過多描述了。
汽車旅館之外,還有一條線,也是在一間小房子裡,幾個男人正在聊一起兇殺案。
兇手叫做麥肯,4年前不知道為何殺死了6個人,本來已經被逮捕歸案,明天就要處決。
可律師卻連夜要求法官更改判決,因為負責這個案子的兇殺案的心理醫生髮現:犯人有精神疾病。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重人格患者。
這個犯人和之前旅館裡11個人有什麼關係呢?
為了最佳觀影體驗,殺姐就不劇透了,這種懸疑燒腦類影片,自己解密才是最有趣的。
接下來咱們談一談關於 「多重人格」這件事。
多重人格障礙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表現為一個人身上顯示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特點。
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著自己的行為習慣、思考方式、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對自己的認知,輪番主導一個人的行為,有如「在一個身體里住著幾個靈魂」。
當身體受到一定威脅時,攻擊性強的人格會作為主人格犯下一些重罪,等「真身」回過神來,發現自己已經手沾鮮血或正經歷著牢獄之災了……
而心理醫生想做的,就是將這些患者的多個人格整合到一起,探究其發病的原因,為他們追求身為「一個人」的權利。
對那些受害者來說,他們是施暴者,但從某方面來說,他們又是受害者。
多重人格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相關。
本影片的男主之所以如此,也是小時候也常常被做妓女的媽媽拋棄虐待。
就像《24個比利》中的比利。
比利的原型是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症而被判無罪的嫌疑犯。
1977年他犯下三宗強姦罪。
他不是小說中虛擬的多重人格症患者,而是一個自始至終都存在廣泛爭議的真實的人物。
每次面對多重人格患者犯案時,我們往往忍不住口誅筆伐:
「精神病患就該悲囚禁,活該」,「放他們一條生路,那當初他們怎麼不放受害者一條生路」,「什麼多重人格不多重人格的,全都是為了脫罪的藉口」,「去死吧,騙子,殺人犯」……
但又有誰記得:
這個施暴者也是受害者,他這一生也遭到了太多不公平的待遇,毒打,性侵……
這是里根畫的《克麗絲汀的碎布娃娃》
(克麗斯汀是比利的另一人格)
惡的本源本不該是「這個患者」,而是那個傷害孩子促使他失去了自我的人。
比如比利的父母。
小時候比利的母親常常流淚抱怨,父親工作失敗,愛好賭博,借高利貸,最後自殺。
後來母親嫁給了一個叫做卡爾莫的繼父,他的生活徹底墜入了深淵…
繼父對比利多次毒打性侵,毒打他的時候還打開了發動機,並威脅恐嚇他反抗的結果是比利會被機器撕裂,被葉片攪碎…
這也直接因此導致比利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惡化,最後犯下不可原諒之罪…
最後在心理醫生的疏導下,終於開口說出這些「故事」的他低下了頭:
「警察拘捕我實際上是救了我,對於受害者我深感抱歉。但是,我最終感到上帝對我露出了微笑,這是22年來從未有過。」
多重人格慢慢融合,比利終於有機會成為「一個人」,脫離「父母」的陰影,脫離其它人格的控制。
開始作為「一個人」活一下。
這次他除了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積極贖罪道歉外,還自費印製了許多黃底黑字的宣傳單,上面寫著他的期盼、祈求:
今天,請擁抱您的孩子。
---這是舉手之勞
請阻止虐待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