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濱海鎮葡萄大棚為何成了「棚堅強」?

2019-08-22     台州樓事

本報記者李 平文/攝

來勢洶洶的今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重創我市農業,狂風暴雨之後,大棚薄膜粉碎,大棚傾斜如多米諾骨牌。然而,近日,在颱風登陸前線的溫嶺濱海,記者看到仍有不少種植戶的葡萄大棚頂住了風雨。

這些葡萄大棚也證明,超強颱風前,農業防颱並非不可能的。這些「可能」是如何發生的,其背後都有哪些秘訣呢?為此,記者採訪了溫嶺大棚葡萄專家及多位成功防颱的種植戶,探訪其中的經驗。

選擇早熟品種,在颱風季前賣完

「椒江498畝『利奇馬』牌葡萄,盼您解救!」、「情系臨海,葡萄急售,助力果農渡難關。」……

夏天,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節。

超強颱風「利奇馬」席捲台州,大棚膜破碎、大棚倒塌變形,迫使我市椒江、臨海等地大量未採收的葡萄,被迫在短時間內要完成採收和銷售,以保護受傷樹體,減少經濟損失。

相對而言,溫嶺濱海的葡萄種植戶們卻很少為此犯愁。8月16日,記者走訪溫嶺市濱海鎮葡萄種植基地時發現,除少數大棚內仍有葡萄掛果,絕大多數葡萄架上果實空空。因為當地的大棚葡萄,基本上都會在每年颱風季到來之前結束銷售。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溫嶺市開始引種葡萄,但因當地梅雨期間雨水多,夏季颱風頻繁,早期葡萄品質不佳且產量不高。

隨著大棚葡萄栽培技術的成熟,以及在避災、促早、提質等方面取得成效之後,溫嶺大棚葡萄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經歷2004年雲娜和2005年麥莎颱風洗禮之後,溫嶺當地針對颱風影響頻繁的特點,產業發展進一步突出「早」的特色,以解決「風」的問題。

2009年,溫嶺市出台了第一個溫嶺大棚葡萄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早熟、優質、安全」的產業發展方向。

以溫嶺市濱海鎮為例,採用前期促成、後期避雨的高效栽培模式,使得整個葡萄的上市銷售期提前,比浙江省內其他葡萄產區早上市15-25天,同時,銷售期也有效避開了浙江沿海的颱風季。

純鋼架大棚防颱性價比不如傳統的「混合型大棚」

在溫嶺濱海鎮葡萄產區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颱風過後,當地葡萄大棚雖有傾斜、倒塌、薄膜破碎的,但更多的大棚牢牢地釘在地上,穩如磐石。

而在溫嶺其他葡萄種植地區,大棚受災情況相對嚴重,總體約1萬畝葡萄大棚受損,其中箬橫、溫嶠、塢根等地受損嚴重,包括那些投入很大的連棟鋼架大棚。

為何濱海鎮葡萄大棚能頂住這次颱風的狂風暴雨,受損較小呢?

記者從溫嶺農技推廣總站了解到,濱海鎮葡萄大棚多採用造價低的「水泥柱+毛竹+鋼架」的混合型大棚。雖說在葡萄促早栽培效果上,混合大棚優勢劣於純鋼架大棚,但在抗台性價比上,混合大棚占絕對優勢。

此前,溫嶺農技推廣總站推廣研究員徐小菊等農技專家通過5年時間,對溫嶺、玉環等沿海地區葡萄果樹設施棚架建造,進行了試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前期投入大的鋼架式大棚雖受損率低於混合大棚,但在颱風損害之後,修復難度和修復成本卻高出一截。而水泥柱、毛竹片(鍍鋅管)、鋼架的混合型大棚,前期投資中等,且由於拱棚是毛竹片(鍍鋅管),有彈性,棚體水泥柱用鐵絲束住,不易被強風吹伏,災後整體修復成本低,操作也容易。

溫嶺農民積累了許多抗台經驗

在實際生產過程,濱海鎮的葡萄種植戶各家有各家的「獨門秘籍」,將混合大棚與鋼架大棚之間的牢固度差距補上了。

有的在鋼架大棚里,增加了支撐立柱的密度,平均3.6米一根柱,每個立柱都用鋼絲固定;一般農戶在大棚四角分別固定兩個地錨,有的農民用上了四個地錨;有的地錨不用松木段,採用70多斤的石板,埋到地下1米多深……

除了在大棚建設投入之初就注重防颱性能外,濱海鎮的種植大戶們十分注重大棚的平時維護——

「儘管雲娜颱風之後,濱海大棚葡萄產業差不多有15年未受颱風嚴重影響,但每年葡萄賣完,我就會讓小工重新檢查安裝大棚的地錨。」葡萄種植戶顏傳彬說。

葡萄種植戶葉海波則認為,大棚防颱要關注看不見的細節,「去年,我們對大棚進行改造提升時發現,5-6年前埋在地下的地錨鋼絲已經生鏽,這種面上看著好,颱風一來肯定扛不牢。」

在大棚的抗颱風上,溫嶺濱海的葡萄種植戶是做足了功夫,下足了本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rpNvWwBJleJMoPMfW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