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上映,影院配備警察,觀眾安檢入場,這部電影有多可怕?

2019-10-09     陪你觀影

文 | 觀影君

10月4日,今年最受期待的電影,很可能沒有之一 — 《小丑》正式在北美及部分地區上映了。

《小丑》勢如破竹,以9350萬美元的首周票房開畫,無懸念摘得票房周冠軍,一舉打破全球影史10月開畫紀錄,將《毒液》去年同期創下的十月開畫票房紀錄(8025萬美元)提升了16.5%。

截至目前,上映5天,《小丑》全球累積票房已達2.5億美元,對於這部製作成本5500萬美元的R級片來說,已然回本了。

《小丑》海報

其實,《小丑》這能有樣的票房成績,並不意外。

早在《小丑》上映前,這部電影就已造足了聲勢,連宣發都省事兒了 —

全球首映後口碑炸裂,IMDb開分直接飆到了9.9分,史無前例,目前IMDb評分「跌至」9.0,有近17萬人打分;一舉拿下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金獅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超英漫改電影;來年奧斯卡的頭號種子選手…

IMDb 9.0

名氣有了,熱度有了,金獅加持,逼格也有了,萬事俱備,只等上映後大賣特賣。

沒想到的是,《小丑》在上映期間,又火了一把,尤其是在美國。

怎麼火的呢?

原來,美國軍方發出預警,表示在電影《小丑》上映期間,很有可能會發生大規模槍擊案,請各影院做好預警措施,也有FBI情報員在一些社交媒體上發現了個別極端分子利用《小丑》這部電影的煽動帖。

部分美國院線接到「安全通報」 — 謹防有心人士趁機製造大規模暴亂。紐約個別影院,專門配備了安保人員 — 全副武裝,嚴陣以待,就連觀眾也必須接受安檢才能入場。

美國最大的獨立連鎖電影院Landmark已正式發布聲明:禁止觀眾戴小丑面具入場觀看《小丑》,電影院高層表示,「此舉是希望觀眾在看電影時能夠更加安心」。

且不論這些消息的真假,既已傳出,必定事出有因,自然有人願意相信。民眾、影迷、各地警察,片方和院線,在《小丑》上映期間似乎都緊繃著神經。

這些「預防措施」也再一次把《小丑》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只是這一次,人們關注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里的「小丑」。

《路透社》的報導一語中的,「《小丑》的上映令人害怕」。

01.7年前的噩夢

這部由於「宿醉」系列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執導的《小丑》其實不屬於DC宇宙,故事發生在上世紀的80年代,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亞瑟·弗萊克是一個失意的喜劇演員,在現實的重壓下精神逐漸崩潰,之後成為了一名反社會人格的恐怖事件策劃者。

亞瑟帶上小丑的面具,把整座城市當成了遊樂場。當他笑的時候,笑聲像是從他的肺里噴漲而出,全身都在嘎嘎作響,可他的眼神看起來分明是痛苦的,無奈的,也好像是在哭泣。

《小丑》上映,影院配備警察,觀眾安檢入場,這部電影有多可怕?

這樣的一個故事,不免讓人聯想到另一個小丑 — 就是《蝙蝠俠:黑暗騎士》里的希斯·萊傑。

《蝙蝠俠:黑暗騎士》

如今美國民眾對《小丑》的恐懼,其源頭正是7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噩夢。那場噩夢的締造者,在當時被認為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

2012年7月20日凌晨,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首映。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購物中心世紀16電影院(Century 16),就在影片第一個開槍的畫面出現時,觀眾席衝出來一名蒙面男子,他投擲了一枚催淚彈,遮擋了觀眾的部分視線,隨後舉槍掃射,最終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傷。

這是在2016年奧蘭多夜店槍擊案前,美國歷史上在和平時期傷亡總人數最多的槍擊事件。

這名蒙面男子是24歲的詹姆斯·伊根·霍爾姆斯(James Eagan Holmes),在被警察逮捕的時候,他說自己特地把頭髮染成了紅色,因為自己就是「蝙蝠俠系列電影」里的「小丑」。

詹姆斯·伊根·霍爾姆斯(左)

此事過後,主演蝙蝠俠的演員克里斯蒂安·貝爾也到案發地向遇難者獻上鮮花,他也曾在訪談中提過,「因為那件事,我一直不敢再看《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2015年8月8日,「奧羅拉槍擊案」宣判,兇手詹姆斯·伊根·霍爾姆斯被處以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

「奧羅拉槍擊案」遇害者家屬

「奧羅拉槍擊案」當時在美國社會引發了巨大爭議,而矛頭也直指諾蘭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關於「暴力電影模仿效應」的話題一時間甚囂塵上。

外界認為電影借小丑這一角色,將反社會行為過度美化,將犯罪行為浪漫化,使得娛樂文化與社會現實產生了「交互影響」。

7年過去了,「奧羅拉槍擊案」的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沒有忘記當年的悲劇,他們認為這部最新的《小丑》同樣暗藏著危險因子。

於是,這些人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給華納,信中說,「就算電影只讓一人動了模仿的念頭,後果也將不堪設想」。

他們的訴求倒也不是要讓電影下線或是停映,而是希望華納能擔負起社會責任,運用自身的影響力去限制槍枝,維護治安,創造能安心居住的社會。

因為這個要求,最終在當年槍擊案的發生地 — 奧羅拉市,所有的影院將不會放映電影《小丑》。

02.現實中的哥譚

有美國網友說:如果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的話,那麼美國不就是現實中的哥譚市嗎?

《名利場》有篇文章曾指出,「在當下美國的社會環境中,釀成這些慘劇的原因,是有部分人腦海里住著一個對社會心懷不滿的白人男性 — 他們逐漸黑化,轉向暴力,進而實施報復」。

很顯然,人們害怕《小丑》這部電影中的小丑會成為黑化過程的催化劑。

在美國,時常會有人裝扮成小丑出沒於人群集中的車站和公園,莫名襲擊路人,驚嚇小孩子,搞一些惡作劇,這種行為使人們產生了一種「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

直接受此影響的,是那些真正負責逗人開心的小丑,包括派對小丑,馬戲團小丑,以及醫院裡為病患表演的小丑,甚至會有家長因為易拉寶上的小丑,而拒絕帶孩子去吃麥當勞。

對於電影《小丑》和「小丑」這一角色的聲討,漸漸上升到了社會議題的高度。

面對輿論的狂轟濫炸,《小丑》的導演托德·菲利普斯表示很委屈,他認為這很不公平,「有些事情的發生,不能歸咎於電影本身」。

電影的出品方華納也隨之發聲,「《小丑》這部電影以及角色存在的目的,都不是為了宣揚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並且電影不曾將小丑塑造成一位英雄。電影的目的之一,正是為了創造與艱難現實對話的可能」。

電影沒那麼可怕,電影也沒那麼大的威力。

當電影可以勸人向善,可以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時候,多數人會覺得功勞不全是電影的,更多屬於現實中眾人的付出;

可一旦作惡的行為與電影沾邊,電影便成了眾矢之的,似乎罪魁禍首就是電影。

這樣的鍋,電影不背。

03.影院暴力事件

誠如我們所知,美國允許居民持槍的歷史很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為大量反社會分子提供了「便利」。

《好萊塢報道》曾經盤點過一系列發生在美國電影院內的暴力事件:

1979年,美國黑幫電影《戰士幫》上映,在棕櫚泉的一家汽車戲院裡,美國黑人幫派Blue Coats和白人幫派The Family發生了衝突,隨後雙方成員拔槍射擊,The Family中的一位成員中槍身亡,年僅19歲。

《戰士幫》

1991年,《萬惡城市》上映,這部關於毒品交易的黑幫電影同樣引發了流血事件。

位於舊金山的一家影院,一名十八歲的少年在排隊買票時,殺害了另一名十九歲的少年,騷亂持續了兩個小時,超過1500人參與其中,多人受傷,十餘人被捕。

《萬惡城市》

同樣是在1991年,導演約翰·辛格頓的半自傳性電影《街區男孩》上映,在美國各地都有騷亂,造成芝加哥一名二十三歲男士中槍身亡,還有三十三人受傷。

《街區男孩》

2006年,電影《X戰警3:背水一戰》在巴爾的摩上映時,一名二十五歲的學生,對著影院內一名六十二歲男士連開四槍,分別瞄準了手臂、胸口和頭,當場身亡。

隨後肇事者很淡定地走向大堂,把槍放在櫃檯上,讓經理叫警察來。

《X戰警3:背水一戰》

2008年,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於聖誕節上映,這部看起來人畜無害的溫情電影,也導致了意外。

一名男士因受不了影院內另一名男士說話太響,竟直接向其開槍,但並未打中。

隨後他若無其事地坐下繼續看電影,直到費城當地的警察到達,並以謀殺、嚴重襲擊、違規攜帶武器等多個理由將其逮捕。

《班傑明·巴頓奇事》

2009年,電影《我的血腥情人節》上映,影院24歲的警衛在觀眾退場時,用一把摺疊刀刺傷了一名16歲的男孩,原因是這名男孩無視警衛的指令,還對他出言不遜。

《我的血腥情人節》

2010年,電影《禁閉島》上映,一名男士在影院內抱怨一名女士打電話聲音太大,散場後,這名女士的男同伴用溫度計刺入先前抱怨者的脖子。傷者被送入醫院後,行兇者也被逮捕,判了40年。

《禁閉島》

2015年7月23日晚,美國一家影院發生槍擊案,當時電影院正在放映喜劇電影《生活殘骸》。

槍手是一名59歲的白人男子,他一共開了13槍,造成2人死亡10人受傷,隨後自殺身亡。

《生活殘骸》

看電影看到自殺的事件,也有。

2009年4月6日,有人在觀看午夜場放映的電影《守望者》時,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坐在後排的角落裡,並未造成其他人傷亡。

《守望者》

將這幾起事件排列在一起,其實不難看出,這些電影是沒有規律可言的,也涵覆蓋了多種類型片,甚至還有喜劇片。

可以說這只不過是巧合,但相比於這個簡單的結論,人們似乎覺得,把這個罪名扣到電影上更有趣些。

電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04.電影是一面鏡子

美國影評人艾米麗·范德沃夫在評價《好萊塢往事》的一篇文章里這麼寫道,「如果電影製作人需要顧及觀眾在觀影后可能遭遇的種種糟糕情況,包括道德困擾。那麼,任何有價值的藝術都不會被創造出來」。

這樣的評論,同樣適用於《小丑》。

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電影只是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世界,而不是在塑造世界。只有儘可能呈現出真實的世界,這樣的作品才能擊中人心」。

「電影只是一面鏡子」,這句話我們聽過太多次,可真到了需要這句話的時刻,卻被選擇性忽視了。

《盲井》的導演李楊在「一席」的演講也講過同樣的話,他說「電影是現實的一面鏡子」。

就像他的電影《盲井》所拍攝的那些魔幻現實主義底層狀況,其實在電影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也就是所謂的「盲井式犯罪」。

導演的職責是把電影拍好,他並不打理社會治安。

藝術,是在思考理想世界該是什麼樣,它不是現實世界的附屬品和衍生物。

可怕的不是電影,而是現實。因為有些事,早在電影之前,就已發生。

「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內心住著什麼,便會在電影中看到什麼。

透過電影這面鏡子,有些人看到了光芒萬丈,有些人只看到了陰溝蛆蟲。

(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naZv20BMH2_cNUgg5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