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後金投入巨大的精力,為何不退守山海關先結束內亂

2020-07-15     史海觀復

原標題:明朝末年在後金投入巨大的精力,為何不退守山海關先結束內亂

在明朝末年,遼東戰事嚴重的消耗了國力,每年軍餉幾百萬的,而且明朝軍隊在遼東勝少敗多,關內又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什麼要據守遼東呢?為什麼不放棄關外堅守山海關呢。

其實,這和當時朱元璋傳下來的話很有關係,自從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開始,明朝在明清戰爭中就不斷的打敗仗和喪失土地,但是明朝的官方姿態是寸土必保,失地必復,不能不打仗就主動放棄自家的領土,失陷的領土必須要收復。所以從1621年遼瀋戰役之後收復遼東,這就是明朝天啟崇禎兩朝的既定目標,別管明朝有沒有這個實力,財力和軍力。這個目標是絕對不能更改的。

等到1621年遼瀋之戰,隨後任命熊廷弼為經略和王化貞為巡撫的不到一年裡,明朝是以廣寧遼西走廊為關外基地,一定要收復遼東。但是這兩個人根本就不合,廣寧在第2年春天也相繼失陷,明朝關外防線進一步退到了山海關,遼西走廊。在孫承宗袁崇煥的經營期間,目標同樣是遼西走廊作為預備,想要日後收復遼東。

收復遼東,而不是某個將領的個人主張,而是明朝中央君臣一致目的,沒有誰敢輕易提出放棄遼東的念頭,從國家戰略角度上來看,明朝經營遼西走廊是要收復遼東,這個既定目標還在運作,哪怕只是裝裝樣子也得正兒八經的裝的下去。

如果明朝直接徹底放棄了遼西走廊,退守在山海關首先沒做到寸土必保,就是主動放棄領土,而且日後在想要收復失地也做不到,分明是對天下人宣布,關外我就不要了,遼東淪陷故土我也不打算收復了。

明朝確實可悲可嘆,明朝末期是又慫又弱。不能打開新格局不能承擔一點點政治風險,就如同頭羊掉到坑裡了,後面的羊也得跟著跳。表面上看起來是勇敢,實際上就是腦容量不足。

真正能夠做到弱而不慫的是漢朝初年,所以敢和親。這些書生們在朝廷上打嘴炮的時候,也是需要政治勇氣的,可不比打匈奴所需要的政治勇氣小多少,漢朝變強了之後轉回頭就去干他,這叫不慫。把人丟了把地留下來是又慫又弱,把人留下來,把地丟了,這還是不慫的。

另一方面,明朝君臣意識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明朝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後金上,一直都沒有想到國內還有這麼多流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hWxT3MBnkjnB-0zfD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