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
憋。
憋。
憋不住了!
今天,K.小哥哥決定公開自己的朋友圈惹。
只因為一部,已經爛到超出了想像的國劇。
我至今還記得自己是如何一腳踏進火坑的(悔恨):
因為這清一色的推薦,我抱著「看一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點開了第一集......
本以為提前做好了準備,也已經把期待閾值降到最低,再沒有什麼能傷害到銅牆鐵壁的我了。
但,爛片的定義大概就是這樣:挑戰底線,創造不可能——
《七月與安生》
這個故事,還要從李安生講起。
安生是個壞學生。
她逃課、遲到、不服管教,只為讓學校通知家長,因為她希望媽媽回來陪她。
青少年總是渴求父母的目光和關懷,我理解,誰沒有為此做過幾件傻fufu的事呢?
但是李安生的這番控訴讓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第一。
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蕁。
都是高中生了,下了晚自習,自己回去不好嗎?我可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沒被接送過了......(流下獨自堅強的眼淚)
第二。
餓了渴了,媽媽沒給做飯,一定要特地拿出來哭訴一下嗎?學校小賣部和美團外賣了解一下?而且安生媽媽要工作還要撫養孩子,兩邊實在很難兼顧。父母和子女之間,體諒也該是雙向的啊。
至於最後一點——就我本人而言,學生時代的最大夢想,就是「父母能別來參加家長會」......
何況李安生成績差、愛惹事、不討老師喜歡,是怎麼做到還對家長會期待滿滿的哦?
我還特地倒回去看了看她的年級:
高二(2)班。
就。
稍微有一點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嗎?
吐槽歸吐槽,對年幼又渴求母愛的孩子,我還是很有包容力的。
所以當安生媽媽回來時,我多麼希望她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畢竟安生自己也承認,一直都在等媽媽回來。
可是當媽媽提出帶她上晚自習時,她不吱聲。
給她切了水果,她不開門:
看透了。
——安生分明是不想上學,把媽媽拎出來是為了當擋箭牌吧?!
媽媽很絕望很無奈,只能一個人又跑回北京去了,留下一封真情實感的信:
看完這封信,我感受到了一絲絲疲憊。所以媽媽特地趕回來這個劇情的意義是什麼呢?
不過,安生自己還是活力滿滿的吼,畢竟她看完以後就出去跑步了:
哪怕是加速中,也要保持極富張力的表情!
不是去火車站,也沒有去機場,這場雨中狂奔實在令人費解。
這還不止,跑著跑著,還需要一些回憶殺情節來進行穿插,配上極度悲情的BGM——
啥哦?
是想暗示這一切「全都是泡沫,是一霎的花火」還是怎麼的?
咱啥也不敢說,啥也不敢問
媽媽不在身邊了怎麼辦?
當然是:找閨蜜。
與影版不同,劇版里七月和安生高二才認識,幾天前還是這樣的關係:
但是情話絕不考慮情分的局限,不畏懼時間的長短,只要臉皮夠厚,強行黏合一定不是問題。
「認識三五天,相愛一輩子」 這種沒由來、經不起推敲的設定可以輕輕鬆鬆就通過:
別摸了,孩子的頭髮都給摸油了
當然了,好朋友一定要睡在一張床上。上來就battle一下數學題,才算是有過命的交情:
再看看下面這個莫名其妙的回覆,和神奇的轉折——
hello?這是數學題,不是愛情題哦。
而且,李安生到底是什麼時候阻攔過七月啊??(祖藍不知道,祖藍好無辜)
總之,邏輯都是扯淡,「追求蘇家明」這條線就這麼強行開啟了。
問題是,怎麼追呢?
我們又野又颯的安生傾情推薦了「認識信」:
我。
必須。
要代表。
男性同胞。
大聲說一句。
「一點面子也沒有,甚至還會報警」。
幸好,智商高的人總是比較理智:
然後,蘇家明就在家門口收到了「認識信」:
(好的。我收回前面智商高那句話。)
這個眼神成功給我留下了陰影
看到這恍若出自跟蹤狂、寫滿他日常行程的「認識信」,蘇家明臉上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如果前面的笑容還不夠明顯,請看看下面這張,他去取信的急切和沒看到信的失望都溢於言表:
後來,他還接到了沒有聲音的電話......
以及攜帶病毒的郵件......
如果是我,應該已經瑟瑟發抖地坐在警局喝茶了。
但,家明的表現讓我知道了我為什麼是「注孤生」。
他先是愉快地和這位騷擾狂+跟蹤者面基了:
然後還主動經過七月教室,偷偷用眼神勾搭:
最後發展到了一起回家的地步——所以,長得漂亮就可以為所欲為所欲為所欲為嗎:
我說不出來。我想不明白。
這不該是「一年不落地上完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該有的亞子。而且,蘇家明告白信都收到手軟,面對如此令人膽寒的追求居然能快活成這樣?
今天也是被按頭教做人的一天!
這邊愛情還沒搞清楚,那邊親情又出問題了。
高考前一天,七月的爺爺出事了。
於是七月在去考場的路上始終心神不寧,詢問安生手術進度(為什麼不打電話給父母?安生不需要高考嗎?)。
而安生為了撫慰七月......
直到高考開考前兩分鐘都還在處理合成過的爺爺的音頻,只為了播放給七月聽,好讓她安心考試:
然後她自己,錯過高考了。
這真是。
一點也不驚喜。一點也不意外呢。
錯過高考,怎麼辦呢?
安生的方法是:去操場跑步。
熟悉的表情,熟悉的奔跑姿勢,是不是很親切,很懷念?
沒有什麼是跑步不能解決的,如果一圈不夠,那就兩圈。
跑完後,安生果然什麼都忘記了,還有心情去壁咚直女閨蜜:
撩完閨蜜以後,再無縫銜接去蘇家明那裡內涵對方:
話里話外透著的「是我幫七月追的你」的意思,連我都看出來了!
這個挑撥是如此給力,以至於她們在禮物上平分秋色了——七月收到了銀白項鍊,而安生拿到了透綠吊墜:
再看看這個場景,發現了嗎?
她們已經在火車站分別了。
因為安生毫無預兆就決定去流浪了。
我還記得她當初抱著媽媽說的話:
前面媽媽也說過,等著她上大學去相聚。
但莫名其妙地,安生就不想念媽媽了,甚至都不信任她了:
我不明白,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
然後?
然後她就去漂泊了,和這個才一起拉著行李箱進門,就能說出「謝謝你陪著我,讓我知道什麼是愛情」的男人......
......
講真,累這個字,我都說倦了。
《七月與安生》劇版的每一幀都在挑戰我的底線。
多虧了大量注水的豬肉情節和永遠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台詞,我已經可以平靜地接受這樣的演技了:
還有low穿地心的人物設定:
不是所有帶水晶的名字都和水晶一樣高大上哦
至於這種試圖營造小清新場景,卻完全崩盤的腦殘畫面,對我來說根本是小菜一碟:
——把全校的傘都擺成這樣,是會顯得比較有美感一些嗎?
這簡直是無數的彩色大頭釘,枚枚扎在小哥哥的心上。
另外,這種土破天際的人物名字,請一定摸著良心告訴我不是廣告好嗎:
面對一部處處都是槽點的劇,我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
連把它和影版《七月與安生》對比一下的需要都沒有。
電影里,七月與安生是兩生花,彼此映照了對方內心的另一半。
七月內斂克制,躁動的慾望潛藏在乖乖女的皮相之下;安生自由野蠻,四處漂泊流浪卻艷羨安定。
她們互相纏繞,彼此依靠,常常疏離,永遠嫉妒。
曾國祥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把本質狗血的故事拍得不再低俗、矯情、充滿傷痛。
我最欣賞的是周冬雨對安生這個角色的演繹,火車站送別和浴室對峙兩個橋段都拿捏得極度精準,貢獻了她迄今最好的演技,驚喜感爆棚。
而劇版呢?
演技No。
劇情No。
台詞No。
人物設定No。
敘述方式No。
兩個女孩之間敏感細緻的言語表達都變成了傻白甜的對話,想來想去,只能用
「敦實」來形容 ;
至於「明明離不開對方,卻又總是想要彼此掙脫」的微妙情感,被大刀闊斧地改成了虧欠與被虧欠的不平等關係,輔以橫衝直撞的爭吵,以及數不勝數的計較。
那些張力和角力統統不見了。
再沒有懷揣滿腹心事的一對少女。她們像是兩個敞著肚子打架的相撲選手,在螢幕里給觀眾上演冷笑話。
我們常說「去對比」,是因為有能夠對比的價值。
但若把劇版和影版放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場殿堂級的碰瓷。
於這個劇版來說,不管是叫《八月與安生》,還是《九月與不安生》,都是一樣的。
因為安生早就不再是安生,七月也已經消亡在七月。
寫這篇文之前,我還猶豫過要不要再多看幾集,畢竟之後還有很多新劇情:七月的塑料閨蜜,瘋狂追求她的富二代,與家明愈演愈烈的爭吵,以及和安生水火不容的競爭。而安生更換男朋友的速度,也快到讓單身狗瞠目結舌。
但是在打字的間隙,我終於還是決定就把電視劇的進度條「停在這裡」了。
因為。
《七月與安生》劇版帶給我的傷痛,我真的不想再延續到八月了......
【頭條號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