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發病例330萬人,為何中風更偏愛中國人?醫生說出幾個因素

2019-11-24   奇妙的本草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突然出現了臉歪嘴斜、單手無力、口齒不清的症狀,那麼,警惕!這可能是中風在作祟。

最近,56歲的黃阿姨因小事與鄰居拌嘴時突然整個人癱倒在地,眼前一片模糊,什麼也看不清,什麼也聽不清,嘴角更是忍不住的往一邊歪。見狀,鄰居嚇得立刻撥打了「120」急救電話,不到20分鐘,黃阿姨被送到了醫院。

醫生稱:黃阿姨這是腦中風,幸虧送來的及時,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在我國,中風而亡的患者並不少見。中國卒中學會發布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現有中風患者1494萬人,每年新發病例330萬人,每年腦血管病死亡154萬人,存活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由此可見,眼下,加強對中風的防治已經迫在眉睫。那麼,究竟該如何進行科學防治呢?今天,小草請來了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靜,為大家做出詳細的解答。

為何中國人更易中風?幾個因素是關鍵

中風,包括出血性中風(腦出血)和缺血性中風(腦梗死),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和高經濟負擔「五高」特點。

有人說,中國人更容易患中風,並擺出科學的證明,例如,《柳葉刀·神經學》曾經對1990年-2013年間100多個國家的中風情況進行評估後發現,中國是全球中風風險因素占比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實,這並意味著中國更受中風青睞,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狀,主要源於中國中風人群發病率越來越提前,且平均的發病年齡比歐美等國家提前至少10年

其次,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由於年齡的增長是每個人都不可抗拒的,中風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和年齡呈正相關,55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每增加10歲,發生腦卒中的機率增加1倍,所以,中國中風發病人數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趨勢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中國,中風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在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其中,青中年人群的發病率已經越來越高。

爭分奪秒,實現正確救治

面對中風患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一方面,中風三大高危因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務必好好控制;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特彆強調吸煙不僅增加惡性腫瘤和呼吸道疾病風險,更是中風的危險因素。所以戒煙、控煙也是卒中預防的重要任務

如果萬一碰到中風患者發作時,身邊的人應該警惕,並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急救的過程中,一不小心也會踩雷。因為,很多時候人們會陷入救治誤區:

其一,很多患者在出現中風症狀時,家人會先給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在他們看來,阿司匹林就像救命藥。其實不然,中風患者在不明確時腦出血還是腦梗時不能隨便吃藥,如果萬一是腦出血,服用阿司匹林就會加重出血

其二,不可給患者隨意服用降壓藥。許多中風患者會患有高血壓,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重視血壓測量,但卻熱衷於服用降壓藥,這也是不對的。如果患者的血壓本身就很低,服用降壓藥以後會使得腦梗的狀況加重。

其三,面對中風患者,有人會選擇通過搖晃的方式促使患者甦醒,這樣其實會對患者腦部非常不利。

其四,改變患者體位,中風後患者不可輕易運動,需要平躺、側臥、保持安靜。

正確做法是這些:作為患者家屬,在患者出現中風後應在第一時間撥打120,同時,可以拿出家裡的血壓計、血糖儀,幫助患者測量血壓和血糖,並將患者就診資料準備好,等到救護車和醫生來了以後就可以直接提供最詳細的信息。

預防中風,從日常做起

有調查研究顯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血壓增高等因素都在極大程度的增加青中年中風的風險。所以,對中風高危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保暖,飲食清淡,早睡早起,還要注意控制情緒……不然,真正有一天出現生命危險那就為時已晚。

特別是在冬季,尤其需要注意。最近,冷空氣持續肆虐大地,寒冷的冬天室內外溫差比較大,容易超出人體的生理調節範圍,使得人體血管的脆性增加。所以,當寒流來之時,平時愛運動的人切忌太早出門太晚回家,經常抽煙、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群應該注意飲食規律,注重血壓、血糖的及時規範測量。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對中風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患者需要在三小時內進入醫院進行及時的搶救。所以,及時察覺出中風患者的異樣至關重要。針對這點,我們可以通過「中風1-2-0快速識別法」進行辨別,即:

1看。看一張臉,是否出現不對稱,嘴巴歪;

2查。查看兩隻手,是否出現單側無力,不能抬;

0聽。聆聽說話,是否出現口齒不清,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