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層吃肉,底層吃人,為活命人類變畜牲

2020-03-30   毒藥君

說到「階級」這個主題,已經成為了這幾年電影的創作藍海。

縱覽近幾次坎城金棕櫚的獲獎影片。


從《我是布雷克》到《方形》再《小偷家族》都把電影引向了這一話題。


去年全球爆火的《寄生蟲》,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向觀眾呈現了一出階級寓言。


榨乾主題的每一滴靈感,是電影創作者的慣性。


於是,最近又出現了一部「網紅片」,其討論熱度也是居高不下。


今天,毒藥君就帶各位去看看,它玩出了什麼新花樣。


飢餓站台

El hoyo


影片開頭是在製作高級美食的廚房裡。


在這個廚房裡,甚至要有小提琴手來為廚師們伴奏。


廚師長來回巡視,對每一道菜,每一份食材嚴格審核。


上層吃肉,底層吃人,為活命人類變畜牲


你以為下一秒,這些美食會出現在某個豪華宴會上。


但是,影片在這時卻黑幕了,出現了一句獨白。


「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的人、下層的人,和掉下來的人。」



這句話很顯然是將電影引向了階級分層這一主題。


但是最後一個「掉下來的人」,卻又暗示著電影並沒有這麼簡單。


此時,主角格倫從夢中醒來,他身處一個監獄中。


說是叫監獄,其實是一個上下連通的監獄坑



在監獄坑中,每一層只能住兩個人。


監獄坑具體的層數不清楚。


格倫此時所在的是48層



每一層的監獄中央都有個方形的坑。


這個坑唯一的用途,是從上而下為囚犯提供食物。


而這些美食,正是由前面的高級廚房所做。



在整個監獄中,不光層數是一種階級劃分。


食物也是囚犯們最重要的分層體現


每天,這些定量的美食會從0層出發逐漸下降。


越高層的囚犯們,會享受到充足且美味的食物。



而食物到了中層,就只剩下殘羹剩飯。


食物會在每一層停留幾分鐘,整個過程中,囚犯要麼忍住挨餓,要麼丟掉尊嚴,選擇餓狼吞食。



當然,食物越往下層就會越少。


甚至在50層以下,囚犯們幾乎就沒有任何吃的。



監獄中,還有一項規定:不能私藏食物


一旦試圖囤積食物,監獄就會自動調節溫度,將該層的囚犯凍死或者熱死。



監獄會在每個月後,對每層的人進行一次調整。


下一次住哪一層和誰住在一起,這完全靠命了。


在這樣的規定下,想要活命,不顧一切地吃是唯一的辦法


格倫的獄友老頭,上個月住在132層,他身上帶著一把刀,最後活著來到了48層。


很顯然,他為了活下來,最後選擇了吃掉獄友



殺人對於老頭來說太平常,因為他本來就是因殺人才入獄。


但格倫不同,他是自願申請來到監獄


只要能在監獄度過六個月,他就能拿到一張正式文憑,在外面過上好日子。


在入獄之前,他只能帶一件物品,格倫選擇了西班牙名著《堂吉訶德》



起初格倫,並不習慣監獄的制度。


對於吃別人剩下的食物嗤之以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格倫也抵擋不住飢餓的力量,開始向現實屈服。



雖然,格倫成為了自己最看不起的樣子,但是在他心裡,還是善良有底線的。


當他第一次知道食物是定量供給時,他想到的是讓每個人定量配給食物



不過,這種意識和口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


相反,在這種等級分化明顯的地方,上層對下層精神和肉體的鄙視是難以改變的



甚至前一天還是獄友,醒來就會為了生存,吃掉你的肉。


生存是第一法則,平等、友好、團結、互助這些詞語,在這裡根本行不通。



電影開篇講了,在這個世界分為上層人、下層人,還有落下的人。


前兩個好理解,那麼「落下的人」指得又是什麼呢?


電影里,監獄越往下層,囚徒的生存資源就越緊張。


為了能活下來,每天都有人為爭奪資源而死去。



在這些人中間,也有特殊的個例。


當格倫成為老頭的盤中餐時,一個亞洲女人解救了他。


這個女人,會時常會殺死自己的獄友,然後乘坐著餐檯不斷下沉,目的是為了尋找自己始終的女兒。



亞洲女人在影片中的存在,是游離在整個監獄制度之外的。


雖然影片提及到了她的身世,她是一個殺過人的瘋子。


所以,在她的身上,你能看見無視制度的獸性



而她在不停地殺戮中,卻又是一種母性的動因。


同時,在格倫被亞洲女人救後,還做過一個春夢。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亞洲女人代表著人性本能的慾望



即使亞洲女人再有頑強的生命力。


但也沒能衝破這個監獄的制度,最後在底層的競爭中死去。



所以,改變監獄的制度成為了电影後半部分的重點。


由此,電影給出了兩種選擇的道路。


一種是至上而下的改革


曾今為監獄效力的女面試官,由於身患癌症,自願被下放到監獄。


她管這個監獄叫垂直自我管理中心



她相信,由於制度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均,會讓底層的人自發團結起來。



利用這一點,她想讓人們改變飲食習慣。


她會在餐桌上留兩份食物,並讓下層的人也這麼做。


並讓這一觀念一層一層地傳下去。



當然,每一層的人肯定不會為下層的人著想。


他們依然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從來沒有想過改變局面。



格倫看見她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導,於是幫她想了一個辦法。


他對下層的人說,不照教的方式做,就在他的食物上拉屎。


這種來自上層的威脅果然湊效了。



但是這種,方法還有一種局限性,那就是只能對下層產生威脅。


對上層,乃至整個監獄產生不了根本性的改變。



於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第二條路:革命


而在革命之前,這位聖母改革者,為了保住格倫的生命,最終自殺,讓其吃掉自己。


只有這樣,格倫才會完成救世主的任務。



格倫靠著女人的肉,撐過了一個月,然後來到了第6層。


他和自己的黑人獄友,把鐵床製成武器,踏上了一條暴力革命之路。



他們隨著餐桌下降到每層,暴力威脅50層以上的人少吃一頓飯。


然後,從51層開始平均分配食物。



在此期間,他們遇到過嘲諷。



也遇到過支持,一位智者就給他們提出過建議。


他們可以用一盤保存完好的美食,向上層傳達他們革命成功的信息。



於是兩人選擇了一份意式奶凍,作為革命的火炬,拼盡全力去守護它。



當然,兩人的革命之路並不會一帆風順,整個過程充滿各種流血、肉搏、廝殺



電影的結局並沒有直接表明格倫成功了,而是具有開放性


在監獄的最底層,格倫沒有看見殺戮和屍體,卻找到了一個小女孩。


格倫最後決定,把凍奶給小女孩吃,讓她成了革命成功的信息。



但是根據,前面監獄面試官的說法,監獄不會讓16歲以下的人進入


而那個亞洲女人尋找的孩子,根本也不存在。



所以很多人猜測,格倫會在革命途中,就已經犧牲死掉了。


而所有的結局,都是格倫在臨死前自己幻想出來的。


但無論成功與否,格倫已經成為衝破這個監獄制度的象徵



他進入監獄時,帶著進了一本《堂吉訶德》。


小說中,主人公堂吉訶德幻想自己成為了騎士,拿著長矛和風車做鬥爭。


在別人看來堂吉訶德是一個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來沒有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後格倫儼然從一名革命者變成了殉道者


而他追求的道,就是徹底改變監獄的制度。



作為一部科幻驚悚片,《飢餓站台》的設定並非首創。


早在2008年,《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就拍過一部短片《下一層》


而這部短片,估計也是《飢餓站台》創作的靈感來源


上層吃肉,底層吃人,為活命人類變畜牲


從表達方式來看,《飢餓站台》並不隱晦


相反裡面的每一句台詞,都是直接指向了主題。


喜歡它的人分為兩類,一種是被它高概念和生猛的劇情所爽到


還有一類是分析黨,被片中的細節線索、內涵隱喻、開放性結局所吸引。



比起電影中呈現的絕望氣氛。


現實中「階級固化」的情況才更為殘酷。


和《寄生蟲》的結局一樣,一切看似正在往美好的結局發展。


但是真實的情況真的會發生改變嗎?


相不相信它,最終只取決於你在哪一層,以及你願不願意去改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