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機,就是一支戰略空軍的實力體現,乃至是一個國家的實力體現。二戰以後,隨著航空工業的進步,轟炸機的門檻越來越高。二戰結束後,除了中英美法蘇五大國以外的國家,也有不少還保留著轟炸機。但是在80年代後,轟炸機的擁有國數量卻緊縮到兩隻手的手指頭就數得過來。
普京曾經說過,"抗議千次萬次,不如戰略轟炸機的機翼搖曳一次"。這句話本身不無道理:如今,戰略轟炸機的擁有國僅有中美俄三個,這三國卻也是當今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三個國家。不過,也就中國是從一窮二白慢慢發展到現在這樣的。
說到解放軍的轟炸機,首先想到的一定會是轟-6。在轟-5全部退役以後,轟-6成了解放軍有且僅有的在役轟炸機。作為戰後第一代噴氣式中型轟炸機,轟-6的原型圖-16早在1952年就成功首飛,1955年交付蘇聯空軍。當然了,這麼一款合適的平台在原產國也有很多改型,電子偵察型、空中加油型甚至是海軍型,都有。
不過在原產國僅生產了2000來架,1966年便開始逐步退役。在圖-16機隊開始退役前四年,圖-22"眼罩"轟炸機進入蘇軍服役。次年,轟-6項目正式啟動,蘇聯提供了一批圖-16和大部分的技術、圖紙等,並授權中國生產。
這款轟炸機在當時僅僅是中型轟炸機的水平,如果放到現在來看一架戰鬥機就能承擔其絕大部分任務。據公開資料顯示,最大起飛重量僅有75.8噸,最大著陸重量55噸。最大載油量34.22噸,最大載彈量9噸。當時採用的是國產渦噴8發動機,而渦噴發動機的一大特色就是耗油量巨大。儘管轟6能夠攜帶34.22噸燃油,卻也只能支撐其飛行5760千米,作戰半徑僅有2000公里左右。
雖然各項指標早已經不盡人意,但轟-6畢竟還是一款比圖-4戰略轟炸機還要超前不少的轟炸機。而在轟-5、圖-4、圖-2等等轟炸機逐步退役以後,轟-6就成了解放軍空軍的"獨子"。曾經的轟-8大型戰略轟炸機計劃,多個型號都是在轟-6的基礎上設計的。
如今的轟-6K,卻已經成了最大航程達到9000千米的准戰略轟炸機。雖然這一路上都針對各種需求,結合現有科技對轟-6進行改裝。但是這些都屬於小打小鬧,基本上是對機載航電進行的改裝。在發動機、機組成員的逃生系統等方面,仍然是治標不治本。真正讓轟-6正式轉型為"戰略轟炸機"的,還是轟-6K。
在掛載各型大型空面飛彈執行任務的需要出現以後,轟-6的原配渦噴-8已經根本不能滿足使用了。這時,適用於大型遠程航空平台的D30-KP2發動機隨著伊爾76的引進來到中國,這才有了轟-6K的誕生。
為了原配渦噴8的翼根發動機短艙能順利塞進D30-KP2,科研人員針對發動機唇口和尾噴管進行了大幅度的修形,增大了發動機艙的直徑。對主翼、尾翼等都作了適當的改動。最大的不同在於機頭,原本的玻璃領航艙更換為大型機載雷達整流罩,原本轟-6下巴的保型雷達整流罩被取締。
轟-6的氣動外形首次大幅度修改。原本的7門23mm自衛機炮肯定也全部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對抗系統和箔條、紅外誘餌彈等等。由於機載航電的增加,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也讓轟-6K的機組成員數量下降到四人:機長,駕駛員和通訊員、領航員。其中,通訊員兼顧電子對抗員,負責操縱機載電子戰系統與敵電子戰系統進行電子對抗。領航員兼顧機載武器的投放。四名機組成員都有獨立的彈射逃生系統,機組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即便是同期誕生的B-52,也在一路地改改改。迄今為止也仍然是美國空軍重要的現役戰略轟炸機。轟-6的生命力之頑強,恐怕連原產國的科研人員都沒有想到。曾經擔任圖-16飛行教官的安德烈維奇甚至找到了中國代表隊飛行員,問了一句:你們現在已經不用圖-16了吧?
雖然圖-16早已經退役了,但轟-6還得接著用。而且轟-6K和轟6-KH都是未來十年內絕對的主力轟炸機。而轟-6K接下來還有改型:擁有了空中加油能力的轟-6N。即便在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首飛、量產乃至形成戰鬥力之後,轟-6K和轟-6N等等仍然會接著服役,可以再戰20年。
實際上,現代戰爭對於戰略轟炸機的要求反而不是很大,或者說用到戰略轟炸機的戰爭發生頻率不高。作為一款戰略轟炸機,它的任務是向目標投射巡航飛彈而非無制導、無推進器的航彈。更多的反而還會是諸如戰略威懾一類的任務。轟-6K正是這樣的平台,但這不代表轟-6K不能打仗。一旦烽煙再起,轟-6K將會是戰爭打響時直刺敵心臟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