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什麼樣?馮驥才、榮榮、柴隆、徐海蛟、周靜書,寧波名家這樣說

2020-06-25     寧波發布

原標題:端午是什麼樣?馮驥才、榮榮、柴隆、徐海蛟、周靜書,寧波名家這樣說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於寧波人而言

又是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

包粽子,掛菖蒲,划龍舟

還有吃「五黃六白」的食俗

寧波名家眼中

寧波人的端午節是怎樣?

馮驥才

今日進入端午假日,醒來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閒氣舒意定神足。我這心居,不是齋號,乃是在陽台一角搭個棚屋,屋裡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間放置老家的綠茶、好吃的零食、有弾性的藤椅和心愛的木獅鐵佛陶罐石硯等。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邊跑累了,回來坐在這裡聚聚氣力,抑或有什麼未了的思考,便到這裡舒展一下腦袋裡的翅膀。

今日,我特意在那個木雕花架上掛了幾件艷麗五彩的小物件——絲線粽子。這種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給花架上青翠又蓬鬆的蜈蚣草一襯,端午的氣息油然而生。其實,過這種古老的節日,不必太刻意表達什麼深刻的精神內涵,隨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傳統情味就是了。

小雨從昨晚就來到我的城市裡,此刻依舊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點,卻見屋外邊綠葉被雨點敲得一動一動。

《小雨入端午》——節選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於天津。現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榮榮

寧波近海,寧波人的脾性頗有點海納百川,過端午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寧波人過個端午節,那是粽子吃得,菖蒲掛得,雄黃酒喝得,香袋佩得,龍舟劃得,讓一個傳統的節日在寧波熱鬧又繽紛。這樣天長日久的海之納之,更延伸出寧波人獨有的一些別處很少見的端午鄉風,比如舊時寧波人過端午,還會在辟邪驅毒方面,興畫「端午老虎」與吃蜒蚰螺。

在這一天,大人會用雄黃在孩子的額上寫上虎頭上的「王」字,也有的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製布虎和老虎枕頭。也有將端午老虎印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虎、孩姿態各異,小孩子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填上各種顏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後貼在門或牆上,說是可辟邪。而蜒蚰螺就是蝸牛,據說在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蜒蚰螺燉蛋吃,吃後可清涼解毒。具體做法是將蛋鑽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封口後清燉。又比如在端午節這天,寧波人給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後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粘去,這樣孩子就可以無病無痛、長命百歲了。

《寧波人的端午》——節選

榮榮:原名褚佩榮,現為《文學港》雜誌社主編,寧波市作家協會主席,浙江省作協副主席。出版過多部詩集及散文隨筆集等,曾獲全國魯迅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

柴隆

端午佳節,中國人紀念屈原吃粽子的食俗流傳至今。將毛筍殼泡軟,端午前後拿來裹鹼水粽,則是寧波人的專利。淡黃色的筍殼上有深褐色的斑點,帶著豹皮斑紋的野性之美,脈脈傳遞生活之美學。相比市面上餡料五花八門,一口咬下去油膩膩的粽子,寧波人心裡惦記的,依舊是那清清爽爽的鹼水粽,白糖搵搵的老味道,怎可替代。

清人童岳薦在《調鼎集》載:「凡煮粽,鍋內入稻草灰或石灰少許,易熟……」寧波人昔日也遵循古法,將稻草曬乾後燒成灰燼,倒在紗布上,用滾燙的熱水沖淋,瀝下的汁水即是原始的鹼水。與童岳薦煮粽之法不同,寧波人用鹼水與糯米浸泡,添多、添少全憑經驗:多一分,煮出的粽子則色褐如凍,鹼味腥澀難入口;少一分,則色淡味寡如散沙,丟了色香味,須恰到好處,粽子才會琥珀金黃、堅挺稠漓,湊近鼻尖,有一股幽幽的清香,沁人心脾。

《鹼水粽與「五黃六白」》——節選

柴隆:寧波市政協文史委特約文史研究員、浙江省作協會員、天一青年讀書會理事長。撰寫的甬城第一本飲食文化小品集——《寧波老味道》,榮獲第三十屆全國城市出版圖書二等獎、「2017年度寧波版權十佳」、 「2018年度寧波文藝獎」等。

徐海蛟

世事如謎,遺忘不斷進行著。

但看到「端午」兩個字,嗅覺會首先醒過來。一股濃烈的雄黃酒的香味在記憶里氤氳開去。母親手端一隻搪瓷杯,裡面盛著摻了雄黃的白酒,舉杯抿一口,噴到臥室床底下,一路走,一路噴,屋裡角角落落都有了雄黃酒的香。我記憶里的端午就是從酒香開始的。

其實不然,端午來臨前兩日,山村裡的女人們都已采來了艾葉,拔來了菖蒲,將修長的菖蒲和艾葉倒掛於門楣上,起初我們並不能理解這一舉動,母親解釋說菖蒲是綠色的寶劍,斬妖辟邪。這樣一來,

原本長在野地里毫不起眼的菖蒲和艾草就有了點神秘的色彩。我們纏著大人告知都有哪些妖魔鬼怪需要除掉。他們會講到端午那天,許仙聽了法海和尚的建議,回到家,哄著白娘子喝下了雄黃酒,一條大蛇就現身了。那時候,並不知道這是個悲傷的愛情故事,只覺得生活里頗有危險,例如這樣一條大蛇,就變作一個美人兒,混跡在人的生活里。可見門楣上懸幾把綠劍,或者額頭點一顆雄黃的痣,就變得分外要緊了。一個孩子的額上,被母親用食指沾著打濕了的雄黃粉,點一顆大大的痣,竟自心裡升起一種莊嚴之感。

《那又香又糯的端午》——節選

徐海蛟: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協散文創委會委員。著有《山河都記得》《故人在紙一方》《別嫌我們長得慢》等12部書。曾獲人民文學新人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獎等多種獎項。

周靜書

寧波人的端午習俗里還有「端午擔」。即端午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陪同的女婿要準備好「端午擔」挑到丈母娘家裡。還沒結婚的「毛腳女婿」以及結婚第一年的新婚夫妻,很重視「端午擔」,都會好好準備。一般「端午擔」的禮品有六色或八色,其中大黃魚要成雙,大白鵝的頭頸上要塗紅顏色,一路上鵝叫得越響越好,稱「吭吭鵝」,意謂越叫越發。此外「端午擔」里還有粽子、時鮮佳果枇杷等。

岸上舞龍、水裡賽龍舟也是寧波盛行的端午節群體活動,「這源於先民對龍的圖騰信仰,古代文人的詩詞中留下了很多賽龍舟的詩句,中山東路原大河路一帶,都是舊時寧波人賽龍舟的地方。如今東錢湖、鄞州雲龍、北侖小浹江等地,划龍舟已成為當地的一項特色體育活動。」

《寧波人的端午習俗,你知道多少?》——節選

周靜書:寧波著名民俗文化專家,創作和主編了20多部著作,其中《梁祝文庫》和《梁祝文化論》分別獲第九屆、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曾任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寧波市文聯副主席、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

來源:寧波發布工作室

文字整理:俞素梅

編輯:羅湘波

端午回憶殺,你有補充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Qbg6XIBnkjnB-0z_E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