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根據中央文明辦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動,成為引導廣大群眾提高文明素質、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市正處於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時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不放鬆的背景下,全市城鄉廣泛開展「講文明講衛生、改陋習樹新風」文明實踐活動。結合這些活動,將文明創建長期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推動文明行為常態化、具象化、體系化,加快全民文明素質的新提升。
結合疫情防控,普及全民健康理念。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健康」,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也說明了人民需求層次的提高。應該加大全民健康宣傳教育的投入,鼓勵社會各界加入到宣傳行動中來,持續開展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幫助群眾提高自我主動健康意識。通過多樣的、市民易懂的方式和途徑,運用多種媒體媒介,有針對性加大傳染病防控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衛生健康基本常識,全面提高市民的健康素養水平。深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引導廣大群眾增強體育健身意識。
結合疫情防控,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深化愛國衛生運動,開展好愛國衛生月活動,對城鄉環境「髒亂差」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同時做好垃圾分類管理和及時清運,倡導養成垃圾分類新風尚。2019年底我市制定了《濟寧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源頭分類、統一投放、集中回收」的原則,將分批次、分區域逐步建立全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的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在前期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基礎上,市直各部門單位、各高等院校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各縣(市、區)普遍開展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今年,市直各部門單位、各高等院校全面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各縣(市、區)公共機構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最大限度減少污染,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提升社會文明水平。
結合疫情防控,促進文明行為養成。通過針對性開展「小手拉大手」「禮讓斑馬線」等專項活動,引導人們破除交通秩序、旅遊出行、生活消費、公共服務等方面陋習,自覺遵守文明規範,弘揚時代文明新風尚。引導修訂完善文明公約、村民公約,認真落實《濟寧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制約各類不文明行為。
文明城市創建的最大受益者是廣大市民,因此需要市民群眾養成文明習慣,需要人人發自內心講文明、重禮儀、守公德,在工作和生活當中,以文明行為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自覺營造全社會講文明的氛圍。
結合疫情防控,引導推廣公筷公勺。疫情發生,全國出現了多起因聚餐導致的聚集性感染,倡議使用公筷公勺,對防止病從口入、共建餐桌文明有著重要意義。要制定地方標準,推廣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公勺公筷雙筷制」,摒棄「一雙筷子吃全桌」陋習。以防控疫情為契機,全國多地通過推廣分餐制等衛生餐飲方式,推動良好的飲食衛生時尚的形成。使用公筷公勺,不僅事關人們的身體健康,更反映出一個人的文明素質高低,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結合疫情防控,關注群眾心理健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日益關注精神方面的需求,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要推進落實《濟寧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加強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建設,探索發展「網際網路+心理」服務模式,增加心理健康服務有效供給。密切關注老年人、青少年、孕產婦等不同人群的情緒狀態,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通過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增強居民心理健康意識,提升居民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樹立科學健康生活方式。
結合疫情防控,紮實推進移風易俗。移風易俗工作是深化鄉村文明行動的重要內容,是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廣泛開展家庭家教家風主題教育活動,深化文明家庭創建,將鄰里互助、孝老愛親融入家風涵養,把改陋習、樹新風融入鄉風民俗;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抵制紅白事大操大辦、奢侈浪費、「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我市通過「雲祭掃+代祭掃」,開啟了清明祭掃新模式,引導群眾網絡祭掃,從而減少了人員流動和聚集。
疫情終將過去,而文明則需要長久守護。文明不僅是阻斷病毒傳播的防線,更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力量。文明創建我們永遠在路上。(通訊員 李鋒 侯莉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N2lbHEBiuFnsJQVLb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