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的冬、暖的情,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應對?

2020-02-02     焦點常州

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牽動人心,近來滿屏都是新冠疫情,很多人每天都是處於神經緊繃狀態,不停地刷著手機。被傳染的不僅是病毒,還有恐慌。當人們意識到災難和危險來臨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恐慌等負面情緒。恐慌的情緒一般主要包括恐懼和焦慮。我們害怕危險來臨危及自己或親人安全乃至生命的後果。當壓力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時,當我們被焦慮、恐懼的情緒籠罩時,當我們面對未知的病毒手足無措時,我們該如何來應對?


一、學會識別疫情下的身心反應

1. 情緒:焦慮、緊張、恐懼、憤怒、煩躁、易激惹、內疚、無助、絕望……

2. 軀體: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出汗、體溫升高、食慾缺乏、容易疲倦、睡眠變差、血壓升高……

3. 行為:反覆查看、或迴避某些信息、衝動、具有攻擊性……

4. 認知:關注疫情,各種關於生病的想法,注意力不易集中……


二、面對疫情,我們這樣應對

接納現實,接納情緒

面對疫情,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煩躁情緒等情緒,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必過分強求自己保持鎮定,要允許情緒的表達。我們越是壓抑和否認,就越是容易被它們支配,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從另一方面來說,感覺焦慮、害怕未必是壞事情,說明你對疫情重視了。只有重視當下的疫情,從自身做起,才能有助於疫情的控制。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情緒,並做到理解和接納。而這種焦慮、害怕的情緒,會隨著之後疫情的過去而消失。

獲取有效信息

高效獲取有用信息,信息來源,必須從官方渠道平台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道,不輕信傳言,不過度解讀,積極關注防控信息,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堅定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注意:避免「信息過載」、控制時間、不傳謠、不信謠。

評估情況

評估自身情況、民眾(普通公眾、遠在他鄉、居家觀察、居家隔離、住院患者及家屬、痊癒患者)、抗疫人員(一線醫護、疾控、警察、社區、政府部門公職人員)

積極應對

面對疫情我們要靜下心,樂觀面對!要學會通過轉發各類權威消息、專家指導以及先進做法來提振戰勝疫情的信心、掌握防治的科學方法、釋放因疫情帶來的壓力。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躺著看手機新聞、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平衡,保證睡眠充足。

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傾聽音樂等活動上,這樣我們的焦慮、恐懼的體驗就會變弱。在室內一樣可以多走走、多動動。

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麼事情令自己開心。列出來,執行它。例如,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費腦子的小遊戲,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沖澡,找出令你愉悅的事,與人聊天等,如果感到孤立無援,這時可以多與朋友通過電話、網絡、線下等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如果是被隔離的人群,出現慌張、焦慮等情緒更加屬於合理反應,不必過分強求自己保持鎮定,要允許情緒的表達。保持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繫,告訴自己不是孤立無援,有很多家人和朋友在關心自己、愛自己,他們即使不在身邊,也會在心裡陪伴自己渡過難關。在自己可以活動的範圍和清醒的情況下,進行一些積極的活動,如聽音樂、看有趣的視頻。如果心理覺得難以承受時,可以向家人求助,也可以向醫護人員尋求幫助和安慰。

面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時,可以試著運用如下的正向思考方式:不要只往壞處看,很多文章也許只是在販賣焦慮。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了解問題的影響,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而言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當你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將會受到感染,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建議你繼續正向思維: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可以繼續努力生活。我也可以提醒我的親人,保持個人和家庭衛生,戴口罩,以及認真洗手和消毒,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開心的時間,即使我真的生病,也會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對。

最後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一定會戰勝這一次疫情。


陳淑玲

陳淑玲,金壇第二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兼職教授。

常州民盟公眾號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GsoCXABjYh_GJGVPK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