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它承載著華夏文明的起源,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追溯到黃河的源頭,它的水質清澈見底,可是我們所見到的黃河流域卻是一片黃色,這就是因為黃河中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為了治理黃河,幾代人不懈努力,到現在終於是看到了一點成果,可黃河的水清了,理應魚蝦成群物種更加的豐富,為什麼魚蝦反而少了呢?
在黃河流域,存在一些「黃河特產」的魚類,比如說黃河鯉魚、赤眼鱒、銅魚等,這些都是特有的品種。越是稀少的魚類對於生存環境的要求就更高,它們需要更加清澈的家園才能繁衍生息,這也是要去治理黃河的原因之一。黃河會有這麼多泥沙,就是因為流經了黃土高原,因此想要真正的治沙,重點是在水土流失這個問題上。在重點治理的陝西地區,人們建立了攔沙大壩,還修建了水庫種了大量的植被,通過這一些列的舉措,讓黃河的治理有了成效。
這本該是讓人高興的事情,可是遺憾的是,黃河的水變得清澈了,那些珍貴的魚類卻在慢慢的減少,甚至有的已經開始「絕跡」了。這並不是單純因為黃河治理產生的「後遺症」,而是我們人為的修建了大壩,阻隔了上游下游之間連通渠道,這本身就打亂了魚群的生活節奏,斷流之後的黃河勢必會讓魚的種類開始減少。
其次就是對外來物種的引進,這也是威脅本土魚類的一大原因,由於這些外來物種的適應性強,它們又有一套不同的生存方式,當在黃河中擠壓到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沒辦法適應就只能被「淘汰」。所以導致黃河魚蝦少,歸根結底也是人為因素占主要部分,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於本土生態的保護,別撿了西瓜,榴槤又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9L2w3ABjYh_GJGVjG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