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京溧水在高淳的這塊飛地,還有一段來歷:高淳、溧水和溧陽原為一縣,早在春秋時代,吳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築固城,置瀨渚邑。秦統一中國後建立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溧陽縣,縣治在固城(今高淳固城鎮)。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割溧陽西北高淳、溧水兩地置溧水縣,縣治在開化城(今高淳顧隴村)。
明初,高淳仍屬溧水,每遇繳納賦稅、漕糧轉運,陸路崎嶇、水道風險,甚為不便,民眾要求分縣而治。弘治年間,高淳鄉紳劉鑒三、孔份三、夏佑三聯名上書應天府,請求單獨設縣,史稱「三三分縣」。府丞冀綺巡查後,以「地遠民難牽制」為由上疏朝廷,奏請劃溧水西南七鄉為縣。弘治四年(1491年)皇帝恩准,御賜高淳縣匾額,欽點浙江寧海舉人宋澄為首任縣令。
分縣劃界時山下村原屬高淳縣,那年正遇大旱,該村與相鄰的溧水永慶村為栽秧用水事發生爭鬥,而鄉紳在調解時又偏袒永慶村,致使山下村孔姓村民極為不滿,便一紙訴狀告上高淳縣衙。知縣宋澄下鄉視察,順應民意,便把該村連同水塘劃歸溧水,一場糾紛得以平息,飛地由此而生,沿襲至今。飛地在國內僅有數塊,而南京就占有三塊,可算是地理史上的趣話。
根據現有資料,拼湊的地圖。顯然,資料有些不統一。
在南京高淳縣金山腳下有個陸家村,據說有500年歷史,全村110戶村民大部分姓陸,如今村裡不但保留了古建築陸家祠堂,還有一棵生命力很強的古柏樹。有趣的是這個村莊被高淳的村莊包圍,成為一塊「飛地」。
金山在高淳縣椏溪鎮,山腳下有個金山下村,旁邊就是陸家村。年近古稀的村長陸鴻輝說,陸家村現有110戶居民,只有一戶孔姓,一戶吳姓,其餘的全都姓陸。根據陸氏家譜記錄,陸家村始祖有兄弟四人,是從無錫那邊遷居過來的,陸家後人在這裡少說生活了數百年,他是陸氏第77代孫。
陸家村周圍有幾個村,東面是普家巷村,南面是井頭村,北邊是金山下村,陸家村屬於溧水縣晶橋鎮孔家行政村,另外幾個村都是歸屬高淳縣。從地理位置上,這個村儼然成了溧水縣的一塊「飛地」。
據了解,這塊「飛地」的形成還有一個典故。很久以前,高淳和溧水重劃地界,兩個縣令親臨現場,一個坐轎,一個騎馬,兩人根據行走路線劃分界線。那溧水縣令騎馬快,專搶大村子,但倉促中忘了陸家村周圍全是高淳的村子。現在看上去,這個村莊在高淳地界上。
在陸家村東面有一處老屋,這老屋在眾多建築中很特別,也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是陸氏家族祠堂。雖然經歷了數百年風雨洗禮,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只是原來有二進院子,現在剩一進了。每逢節日,村裡都要請戲班在祠堂里唱戲,村民們要到祠堂里忙事。
除了祠堂外,村裡還有一棵古柏樹值得村民們自豪。陸鴻輝說,這棵大樹究竟多少歲了,村裡的老人也說不清楚了。在村東一處山坡上,陸鴻輝撥開樹叢記者看到這棵柏樹軀幹開裂,從開裂的樹身上還長出不少青葉。十多年前,這棵柏樹被雷擊過,至今還存活著。
87歲的陸老漢猜測,這棵樹八成是他們老祖宗栽的,蔭護後人。老人稱,陸家村四周圍有原生態的山林,簡直可以用世外桃源來形容。
因為地理環境和行政劃分不同,給陸家村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陸鴻輝說,村裡有400多畝農田,以前農田灌溉還是通過椏溪尚義三級基垛5號涵洞,從高淳和睦澗翻水過來,直到這幾年才通過溧水縣政府部門開挖了一座容納14.7萬方的水庫,解決農田用水問題。在村莊通電通水問題上,由於村莊遠在高淳範圍內,剛開始用電飲水不方便,後來晶橋鎮單獨為他們架了電線。村裡原本有座水塔自行供水,但這些年村裡又從晶橋那邊架通了自來水管道。還有村裡的交通,實施困難比較大,現在村裡出村的水泥路修建還要跟當地村組交涉。
陸鴻輝說,除了涉及行政上的事必須到村委會和鎮政府外,村裡人購買生產生活用品一般不會去晶橋,因為要翻過一座山,路程遠,相反基本上都會去高淳椏溪集鎮,這邊路近交通方便,到椏溪大家早已形成了習慣。
(版權屬原作者,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