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表達出多數人的心聲。當下社會人們追求享受的現象非常普遍,把工作僅僅看作謀生和賺錢的手段。可是,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工作卻又是大多數人唯一的路徑。而那些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獲得幸福人生的人,無一不是熱愛甚至迷戀自己工作的人。
吳昌歸教授就是這樣一個深愛專業的人,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還在成長期的年輕醫生,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也是自我實現、完善人格的「精進」的道場。
「醫學充滿魅力 吸引我不斷投入其中」
吳昌歸是我國知名呼吸病學專家,在對工作的認識上,吳昌歸表示自己是一個「自燃型」的人,不認為工作是負擔,業餘時間全部給了工作。當問到為什麼這麼拼,吳昌歸坦言,醫學充滿著魅力,從中能體會到無限的樂趣。「內科學是醫學中最注重邏輯思維的一門學科,疾病的診斷過程像是做案件剖析的過程,從一開始提出假設圈定範圍,再通過層層剖析從浩瀚的醫學海洋中找尋蛛絲馬跡進行印證,將範圍逐漸縮小再縮小,亦步亦趨才能找到真正的「元兇」,這個過程深深的吸引著我。再加上救死扶傷,一個個瀕臨死亡的患者在手中起死回生,這滿滿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職業無法給予的。」
工作就是這樣,當你長時間的持久的投入,你的感受會不一樣,它更敏感更有覺知更能體會到每一次的細微的變化。如果對一件事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也不會產生興趣。戀愛中的人再辛苦也不覺得苦,學會和工作談戀愛,不斷投入其中,自然就能感受到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小確幸。
通讀經典+查閱資料 醫生的進階之路
很多人都喜歡講工作的「悟性」,認為那神來之筆,靈光乍現以及眾人皆醉我獨醒,力排眾議得出的真知灼見是天賦是老天爺賞飯吃。在吳昌歸看來,醫學上的「悟性」與埋頭苦幹有關,與寬厚的理論積澱有關。對於青年醫生來說,通讀醫學經典著作是根本中的根本,它能夠拓寬醫生的認知平面,帶來更寬廣的解決思路。
這裡的經典指的是每個醫生都有的「教科書」或大型參考書,A4紙大小,兩塊磚的厚度。這些書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是大浪淘沙後閃著金光的至理名言。具體到呼吸內科,指的是《實用內科學》、《肺病學》、《呼吸病學》這幾部專著。在吳昌歸的中青年時期,幾乎每天晚上都與他們相伴。「我沒有什麼愛好,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喜歡應酬與旅遊,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三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提起某一種疾病,吳昌歸依然能指出在書中的什麼位置,多大篇幅,這段經歷為今後工作開展打下深厚的理論基礎,讓他在醫學的舞台上發光發亮遊刃有餘。
查閱是對通讀的補充,是通讀的高階階段。當工作一段時間後,對疾病形成了初步的看法,這時候就需要去查閱。查閱包括雜誌、國內外期刊在內的各種文獻資料。它是快速記憶、查漏補缺,是對不熟悉的疾病尋求指導與借鑑,向同行學習更新知識體系的最有效的路徑。
醫生是一個晚熟的職業,放眼海內外,幾乎沒有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醫生成為中國名醫、世界名醫,哪怕成長為地區名醫或醫院名醫也實屬不易。就像美國醫生阿圖說的:「當上一名醫生,你需要經過多年的準備,如同身處一條漫長而黑暗的隧道……」醫學需要慢功夫,但不管如何慢中有快的方法,通讀+查閱是醫生快速成長的捷徑。就像吳昌歸說的,只有經年累月不間斷的投入學習,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才能一直保持行業先進性。日積才能月累,厚積才能薄發。
(此文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