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歷史上的9座巨鹿城

2019-06-28     丹楓飛雲

邢台歷史上的9座巨鹿城

邢台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邢台城本身有超過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史,是河北第一城,邢台市所轄的2市17縣也多為千年古縣,境內還有很多古城的遺址,各古城常有許多優美的雅號,例如南和城別號嘉禾城,南宮城別號飛鳳城,邢台城別號臥牛城,寧晉城別號鳳凰城,巨鹿城別號龜馱城等。

巨鹿城,通鉅鹿城,別號為龜馱城、龜城,有神龜馱城的傳說。神龜,又稱鰲,是古代傳說中海里的大龜,在古代龜是中國四大靈獸之一,女媧曾斷鰲足以立四極,東海中有巨鰲馱著的五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岱輿、員嶠,後來岱輿、員嶠失去了負山的神鰲,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三座,而據說其中就有一隻神龜在史前大洪水時期沿黃河向上游到大陸澤里,當時黃河河道正穿過邢台巨鹿,大禹治水時疏導天下洪水匯流到大陸澤,大陸澤方圓上千平方公里,汪洋浩淼,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天下九澤之一,神龜喜歡大陸澤風水草豐茂就定居下來。當神龜在大陸澤岸邊棲息時,就化作堅硬的陸地,神龜在大陸澤遊走活動時就化作汪洋波濤,後來人們在大陸澤岸邊選擇堅硬的地基修築了巨鹿城,相傳就建在這神龜背上,因此巨鹿城是一座可以遊走的活城,下面有神龜相馱,神龜遊走到哪裡,巨鹿城就跟著跑到哪裡,但神龜離不開水,故巨鹿城也都在大陸澤四周附近。

相傳巨鹿縣城的中心是全城最高的地方,這是龜背,北關是龜尾,南關是龜脖和腦袋,一邊一眼深水井.是兩隻龜眼。過去巨鹿城周圍是一片窪地,常年積水。是一隻巨大的烏龜馱著城才使城不至於淹沒。烏龜馱著城每天晚上正轉12圈,倒轉12圈,一到晚上,城裡的居民都不敢出城門,一出去就找不到回城的路進不了城了。

昔日黃巾起義時,黃巾軍占據巨鹿郡城為大本營,大賢良師張角曾在巨鹿郡城頭做仙法,撒豆成兵、呼風喚雨,大敗劉官軍。後來由於龜眼被毀,巨鹿城就再也不轉了,但"龜馱城"的美名卻流傳下來,而且龜城仍然在四處遊走。根據史書記載,在邢台市境內的大陸澤周圍歷史上竟然有9座位置不同的巨鹿城,相傳就是神龜馱著巨鹿城遊走各地時留下的歷史。

在中國,號稱龜城的城市不在少數,例如巨鹿、平遙、成都等都別號龜城。巧合的是巨鹿郡治所以前叫癭陶、癭遙,平遙縣以前屬於陶地,都帶陶和遙字。成都城按照一頭巨龜爬行的足跡而建,故得「龜城」雅號。

以下為邢台境內九大巨鹿城的相關簡介,其中建制年份為大致推測:

一、秦漢巨鹿郡城(前221-約37年)一巨鹿(今平鄉縣平鄉鎮)

秦漢巨鹿郡城位置在古巨鹿縣,今平鄉縣平鄉鎮,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漢之際的巨鹿大戰使巨鹿郡城名揚天下。漢代的巨鹿郡更是天下名郡,這裡交通發達,物產豐富。

秦代巨鹿郡管轄範圍在巨鹿郡設置史上面積最大,包括了今天的滄州、保定、天津的靜海,石家莊趙縣、束鹿、及邢台大部、邯鄲的一部分地區。

漢代巨鹿郡物產豐富,其中以絲布(綢)最為著名,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昭帝末年,巨鹿郡陳寶光的妻子善織綾,她成功革新了一種提花織機,60天可織成一匹花綾,精美異常、匹值萬錢。

漢代巨鹿郡,治所巨鹿(今平鄉),轄縣二十:巨鹿、南䜌,廣阿、象氏、陶,宋子、楊氏、臨平、下典陽、貰、新市、堂陽、經縣、安定、敬武、歷鄉、樂信、武陶、柏鄉、安鄉。

二、三國兩晉巨鹿郡(國)城(約37年-約420年)一癭陶(寧晉南14.5公里)

西漢置廮陶縣,位於楊氏城(今寧晉)南14.5公里處,東漢為巨鹿郡治所,延熹八年,勃海王悝降,為癭陶王,國於此。初平二年,博陵群賊張牛角等攻癭陶,不能陷。晉以楊氏縣省入,亦為巨鹿國治。

另有記載說西漢癭陶縣城位於平鄉縣艾村,究竟兩地是先後為廮陶縣治所,還是其中有一處謬誤,不得而知,兩地又比較缺少考古發掘的成果。考慮到艾村和平鄉距離比較近,此處暫且認為東漢三國兩晉時期的巨鹿郡和巨鹿國城址遷移到了癭陶縣(寧晉南14.5公里)。

東漢巨鹿郡,治所癭陶(今寧晉南),轄十五城:廮陶、鉅鹿、楊氏、鄡、下曲陽、任、南和、廣平、斥章 、廣宗、 曲周 、 列人 、 廣年、 平鄉 、南䜌

晉代鉅鹿國,治所癭陶(今寧晉南),統縣二:廮陶、鉅鹿

三、南北朝南巨鹿郡城(489-551年)—廣阿(隆堯)

北魏殷州轄四郡:巨鹿郡、南巨鹿郡、趙郡、北廣平郡,其中南巨鹿郡治所在廣阿,今隆堯縣,後更名為南趙郡。

南趙郡,太和十一年為南鉅鹿,屬定州,十八年屬相州,後改。孝昌中屬。 領縣六:

1、平鄉:晉屬,後罷。景明二年復,治鉅鹿城。有平鄉城。

2、南欒:二漢屬鉅鹿,晉罷,後復。真君六年並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復。有南欒城。 3、鉅鹿:二漢、晉屬鉅鹿,後屬。

4、柏人:二漢、晉屬。有柏人城、柏鄉城。

5、廣阿:前漢屬鉅鹿,後罷。太和十三年復。有廣阿城、堯台、大陸陂、銅馬祠。 6、中丘:前漢屬常山,後漢、晉屬趙國,晉亂,罷。太和二十一年復。有中丘城、伯陽城、鵲山祠。

四、南北朝巨鹿郡城(526-581年)一癭遙(寧晉)

寧晉縣,西漢設楊氏縣。晉廢。後魏永安二年,分癭陶置癭遙縣,治故楊城,仍為巨鹿郡治。隋初郡廢。開皇六年,改遙為陶。唐天寶初,又為寧晉縣治。《城邑考》:寧晉縣,即古楊氏城。城周十里有奇。

北魏巨鹿郡治所癭遙(今寧晉),屬殷州四郡之一。

鉅鹿郡,永安二年置殷州巨鹿郡,治舊楊城(今寧晉)。 領縣四:

1、廮陶:二漢、晉屬,治廮陶城。有沃州城。

2、宋子:二漢屬,後罷。永安二年復,治宋子城。

3、西經:永安二年分經縣置。有邑城、三女神。

4:癭遙:永安二年分廮陶置,治楊城。有歷城。

五、唐代巨鹿郡城(742-758年)一龍岡(邢台)

唐代天寶年間,邢州更名巨鹿郡,治所龍岡(今邢台),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經過邢州時,因城名鉅鹿,諧音與安祿山的祿(諧音鹿)不詳,而不敢進邢州城。乾元元年,復為邢州。邢州順德府轄9縣,歷史上絕大部分屬於巨鹿郡,郡治所也多在邢州,故此唐代及以後的歷代史書和官方文件中,稱邢州和順德府為巨鹿郡的比比皆是,古代史書上的邢州順德府的歷史沿革介紹中,也都記載為邢州、順德府是巨鹿郡的繼承者,故此雖然邢州城改名巨鹿郡的時間不長,但作為巨鹿郡的繼承者,卻傳承千年至今。。

《舊唐書》有關於巨鹿郡政區範圍是這樣記載:「邢州上,隋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邢、溫、和、封、蓬、東龍六州。邢州領龍崗、堯山、內丘三縣。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溫、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縣三縣來屬。又立任縣。五年,割趙州之內丘、柏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鉅鹿郡。乾元元年,復為邢州。舊領縣九,戶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萬九百六十。天寶,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新唐書》對巨鹿郡的記載更加的明確:「邢州鉅鹿郡,上。本襄國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絲布、磁器、刀、文石。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縣八。」以上的文獻記載是唐代的巨鹿郡的基本情況。

六、秦漢至北魏巨鹿縣城(前221-501年)一平鄉

秦設巨鹿郡,郡城位於今平鄉境內,同時設立的巨鹿縣,秦漢兩晉巨鹿縣治所在今平鄉縣內。到北魏景明二年,巨鹿縣治所遷移至今巨鹿縣內,而置平鄉縣於此。

平鄉縣府東南八十里。南至廣平府六十里,西南至廣平府雞澤縣二十里。秦巨鹿縣也。漢因之,為巨鹿郡治。後漢仍屬巨鹿郡。晉屬巨鹿國。後魏初因之。景明二年(501年),改置平鄉縣於此。孝昌中,屬南趙郡。隋初,郡廢,縣屬邢州。唐武德初,置封州。四年,廢,還屬邢州。宋因之。熙寧六年,省入巨鹿縣。元初,復故。

(魏書:平鄉,晉屬,後罷。景明二年復,治鉅鹿城。)。

《括地誌》:故巨鹿縣城,即平鄉縣治。

七、北魏至唐代的巨鹿縣城(501-685年)——巨鹿(東府亭城)

巨鹿縣,順德府府東北百二十里。東北至冀州南宮縣六十里,西北至趙州隆平縣六十里。漢巨鹿縣地。後魏初,改置巨鹿縣於此,仍屬巨鹿郡,後屬南趙郡。高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邢州。大業十年,為群盜張金稱所陷。唐武德初,置起州。四年,州廢,縣屬趙州。貞觀初,仍屬邢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十三里。

《輿程記》記載:自巨鹿縣而南四十里,至平鄉縣,此為漢之巨鹿縣。自縣而西五十餘里至任縣。又北至柏鄉縣之廢南䜌城九十里,此為漢之南䜌縣。

由此可見,南䜌縣位於當時巨鹿縣的西北部,一部分屬於今任縣和隆堯縣地。今巨鹿縣地,則屬漢巨鹿縣地。北魏初,改置巨鹿縣於此。南䜌城,在縣北,隋開皇六年改置,大業初廢。一些資料以為隋之南䜌縣即漢之南䜌縣舊址,非矣。隋之南䜌縣治所不在漢代南䜌城遺址,而在北魏巨鹿縣城。

巨鹿城漢城,今平鄉是也。北魏時移治所於今巨鹿縣。《舊唐志》:舊治東府亭城,嗣聖元年,移今所。《邑志》云:縣北十里,有舊巨鹿城,縣本治此。唐垂拱初(685年),因漳水為患,徙縣於東南,即今縣治。按:垂拱即嗣聖之明年,所云舊城,即東府亭城也。「舊城樓閣」是巨鹿縣古八景之一。清光緒十二年夏應麟有詩讚曰:「古雲城廊鎖重關,樓閣崢嶸繞似環。唐代流風今不作,猶留幻跡壯河山。

八、唐宋巨鹿縣城(685-1108年)——巨鹿縣(今巨鹿縣城西南灣子村一帶)

唐宋巨鹿城遺址位於今巨鹿縣城西南部,約現地下3—4米深處。唐垂拱元年(685)由夏舊城遷於此地。宋大觀二年(1108)黃河決口,巨鹿縣境全部被泥沙埋沒地下,城中心北遷高地。民國時期,埋在地下的巨鹿縣城被發掘,盜走很多文物,今巨鹿宋城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九、宋至清巨鹿縣城(1108-至今)——巨鹿縣(巨鹿鎮)

宋至清巨鹿縣城即在今巨鹿縣巨鹿鎮內,今縣城的西南部,這座城址是宋大觀二年(1108年)以後,巨鹿城遷往此地,到了明代又進行了大規模修建。當時城牆周長3512.7米,高4米、基闊11.67米,上闊4米;城外護城河深5米,寬6.7米。城有四門,南名迎薰,北名拱辰,東名通陽,西名安德。後歷代又多次修葺、增建,又離城一里左右,營建外廓,周長20里左右,用來抵禦漳水。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四門,南稱來薰,東曰迎旭,西名 爽,北門仍稱拱辰,並修四座譙樓,後又增修炮台12座,但巨鹿古城四面俱沙土,易傾頹,光緒年後,巨鹿城未再修葺,日漸傾頹,至民國末期,只剩斷壁殘垣。至1958年拆毀四門。

巨鹿宋城——邢台巨鹿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EdCGwBmyVoG_1ZQd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