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間,「泰國國際學校」闖入了人們的視野。比起國內的國際學校,它似乎費用更低廉,課程更西式,也更符合中國家長期望中的教育圖景。
那麼泰國的國際學校真的那麼那麼美好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泰國國際學校的現狀和去泰國讀國際學校的家庭真實的體驗。
泰國國際學校現狀
很長一段時間裡,海淀拼娃群、魔都牛娃的軍備競賽此起彼伏;天價學區房、小升初派位戰輪番上陣刺激著中國家長的神經。面對激烈的廝殺,有人選擇從現有的賽制中悄然撤出,轉而投奔另一條升學路。
國際學校就是沙漠裡的那片綠洲,滿足著人們對「更好的教育」的想像。近年,更有一群中國家長不惜「曲線救國」,將目光投向了兩千公里外的泰國。
根據泰國當地機構進行的一項調查,泰國國際學校的入學人數每年增加10%~20%,其中包括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學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小學生湧入泰國的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從獨自寄宿的孩子到陪伴他們的家人,中國小學生已經成為泰國當地國際學校的骨幹。
泰國有168所國際學校,主要位於曼谷和清邁。不同的學校採用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德國、新加坡、英國等國的教育體系。所有學校都用英語教學(法語、德語和其他學校用英語和法語、英語和德語雙語教學)。
所有學校都要求學生掌握兩門語言。大多數學校都有中文課程。學校95%以上的教師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具有多年的教育經驗。正因為如此,泰國國際學校的畢業生可以被歐洲和美國的理想大學錄取。
圖為清邁一所國際學校里參加活動的中國家長,
2019年5月校方給出估算,稱該校中國籍學生達30%
相比國內一線城市動輒30萬一年的高昂學費,泰國的國際學校倒是便宜不少。根據教學質量和校區環境,從一年幾萬到十幾萬不等。
普林國際學校是全清邁最好也是收費最高的學校之一,
但學費也比國內同水準學校便宜一半。
該校400多名學生來自31個國家。
為逃離應試教育來到泰國清邁的家庭
曾經,教育問題像手心上的螞蟻,撓得安瀾無比糾結。
兒子Zack今年12歲,五年前在成都的小學上一年級。一個寒冷的冬日,當時只有7歲的Zack放學回家,看上去有點沮喪。
「臨近期末考,他告訴我說這次學校布置了八篇需要默寫的課文和兩套試卷,他擔心自己完不成,邊說邊哭,看著我都心疼。」
題海戰術加上沒完沒了的補習班,有段時間Zack變得非常瘦。小孩壓力大,安瀾作為家長壓力也大。可能是沒給老師發過紅包的緣故,學校里的老師有點針對她兒子。她想換學校,卻需要15萬的「關係費」。
逃離應試教育的念頭,開始在她心裡隱秘生長著。
圖為安瀾視察自己在清邁投資的房產
2013年,安瀾帶著Zack在泰國參加了為期40天的夏令營。她覺得「那邊的老師挺好的」。後來她刷朋友圈,夏令營期間認識的朋友看上去生活也都不錯。「那不行,我也要過得挺好的。」
次年,她放棄了國內的工作,帶著兒子來到清邁。目前Zack就讀的NIS國際學校是一所美式學校,每年學費約合人民幣6萬多元。
2019年1月26日,Zack參加一年一度的學校國際日活動
兒子的適應能力超過安瀾的想像。剛來到清邁時,Zack剛剛上完二年級。「當時我的英語特別爛,很多單詞背不下來。但是在那個環境里,我很快就能適應,現在英文也說得特別好。」
一幅從未想像過的教育圖景也在她面前徐徐鋪開。堆山填海的作業被運動和閱讀取代,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需要熟讀並背誦,老師也從不吝嗇為兒子的每一丁點進步鼓掌。
教育氛圍變了,Zack 的性格也起了變化。有次上完英語強化班,他居然很開心地在課堂上寫了20篇作業。「要知道在國內他是多麼的恨寫字。」
他對科學類節目越發感興趣。「現在會自己上外文網站去找,有時會告訴你免疫系統是怎麼回事,免疫細胞又是怎麼回事。說出來的故事我都不了解。」
Zack在客廳與自己的寵物貓玩耍
和國內相比,這裡最大的區別是回家不用寫作業,這也是Zack最喜歡的一點。課餘時間多了,孩子打遊戲的時間也多了。這曾經讓安瀾有些焦慮。「畢竟我骨子裡還是個中國人。」但細想一下又沒什麼好焦慮的。
安瀾的教育理念深受盧梭《愛彌兒》的影響。雖然國際學校不如國內的基礎教育「紮實」,但安瀾並不覺得成問題,「不就是不會奧數唄」。相比於成為一名「熟練的解題工」,她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格局,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格局夠大的話,他也能宏觀地看問題。」有時她會想到國內的90後,在上海七八點上班,在深圳九十點才吃飯。「他們是很拼,但你會想,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您想要諮詢關於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請添加廣深國際擇校指南。)
Zack在房間裡聽窗外鳥兒的啁啾,
他說這在老家成都無法體會到的
兒子的改變令人欣喜,生活也如她所料般展開。「雖然語言不通,但語言不通的啞巴也能出國啊。」再說了,她是去消費的,他們總歸要賣東西給她,對她可積極了。
為了方便孩子上下學,安瀾在距離學校車程不到十分鐘的小區租了一套兩層帶院子的小別墅,月租4000多人民幣。這屬於性價比很高的選擇。在清邁,平均五千到一萬人民幣,就能租到一個庭院很大的兩層別墅了。
再加上幾年前安瀾在清邁買了六套公寓,如今交給中介打理出租,每年有將近100萬泰銖(約合20萬人民幣左右)的收入,足以支付母子倆在清邁的學費、房租和生活開銷。
法律規定外國人在泰國不允許擁有土地,也就是說不能買別墅,只允許購買公寓
圖中這種酒店式公寓就很受中國人歡迎。
據業主安瀾說,該樓盤30%的公寓都被中國人買下。
在清邁,因單親陪讀而分居兩地的家庭大概占90%。清邁距離成都一千多公里,安瀾和丈夫也被分隔在兩頭。但兩地的飛程只需兩個半小時,丈夫鄒先生目前在國內某大學任職,每到寒暑假等公休假期,都會從國內飛來和家人過過悠閒日子。
近5年,帶娃來泰國上學的中國家庭逐年成倍增長。安瀾注意到,剛到清邁時學校里只有十來個中國面孔,現在已經裂變成一百多個。
安瀾在新搬來的中國鄰居家聚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清邁的國際學校里,中國學生大概有一千多位。學位越來越緊張,一些學校開始提高入學門檻,入學時不僅要考核孩子,還會考核家長。
考核內容包括英語水平、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認同、對孩子的教育工作是否配合等。「差不多是一位難求了。」
也有一些家庭因為不適應而半途折戟,「不是孩子不適應,是大人。」外國人在泰國不能工作,這是個很具體很現實的問題。安瀾見過因房產而發財的人,變賣了北京的房產,在清邁買了幾套公寓。但公寓套住了現金,變賣又很困難。一家老小生活難以維持,過了幾年就呆不下去了。
總之,安瀾提醒,「那些坐吃山空的人就不要來了。」
在泰國曼谷讀最「佛系的」國際學校
2019,皮皮進入Y4,這是我們來曼谷上學的第四年了。
同樣以IB體系的學校論,在東南亞國家裡,新加坡教學最為嚴謹,課程設置最具難度與深度,馬來次之,而泰國最為散漫。
皮皮學校,在整個小學階段均無任何考試,期末評估是根據平時課堂上的一些測試(皮皮壓根沒意識到那是測試)而來。除了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即N/A(not taught /assessed),就分為三檔:
在向期望值努力:WT(working towards expected range),
符合期望值:WW(working within expected range),
超過期望值:WA(working above expected range)。
它只是大致讓家長知道孩子各方面處在哪個階段,既沒有具體的分數,也不存在任何班級排名,所以皮皮從沒體會過考試前及報分數時的恐懼與緊張,連身為家長的我,也跟著淡泊名利了。
沒有量化的評估,如何判斷孩子的學習效果與水準?這一點,讓很多體制內走過來的家長產生過不安,因為這個,不斷有中國家長赴泰,也不斷有中國家長回歸。
陪著皮皮經歷了Y1到Y4,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首先,作為全泰最早一所IB學校,每個班的homeroom teacher都是在IB體系執教多年的歐美籍教師,雖然每位教師的負責任程度與投入度會有差別,但總體上是有保證的,這比國內不斷爆出的無證外教事件要令人放心很多。
校方每年都會重新分班,以期讓孩子廣交朋友,適應變化。在分班過程中,儘量避免相同國家的孩子集中,皮皮經歷過的四個班,均只有他一個中國小孩,有效避免了小朋友用母語扎堆現象。
這樣的純英語環境下,皮皮進步很大。他的說、讀、寫,都是自然而然學會的,沒有痛苦的背單詞、學語法之類。家長會時,老師都再三表達,不要讓孩子去背誦默寫單詞,應該通過大量並持續的閱讀去積累詞彙。在單詞拼寫的正確率及語法的嚴謹程度上,他肯定沒法與國內孩子比,沒法跟新加坡、馬來同樣學校的孩子比。
我認同這種方式。其實與中文學習一樣,從皮皮兩歲開始,我們共讀繪本,從沒刻意在閱讀時去教他識字,因為覺得這樣會影響閱讀樂趣,日積月累下來,他的識字量相當不錯。老師從不布置家庭作業,只是強調回家後儘量保證二十分鐘的閱讀時間。沒有作業的負擔,皮皮的閱讀習慣一直保持得很好,遠超過二十分鐘,並將此視為一樁樂事。
閱讀之外,學校最注重就是體育。一周上五天學,四天都有體育課,而且絕對是快樂體育,像皮皮這種運動天賦不強的孩子,也毫無牴觸與心理壓力。甚至我有時覺得「just for fun」精神太多了點,沒起到真正磨鍊意志的效果。
數學課很簡單,從不刷題,Y4的皮皮,感覺只相當於國內二年級水準。藝術與音樂課,一周各三至四節。音樂課從舞蹈、流行歌到樂器,都有涉獵,依然以玩為主。皮皮從藝術課拿出的成品,包括油畫、水彩畫、石膏雕塑、微型盆景等等,老師不會給出評分,只有大量鼓勵與讚賞,在每個孩子眼裡,自己的作品都是完美的。
記得讀過篇文章,說IB教育是「揚長平短」,而國內課程則是「抑長補短」,個人非常認同。也正因為這種理念,皮皮學校將鍛鍊孩子體魄、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同理心,看得比分數重要很多。
再說海外中國家長普遍擔心的中文學習問題。
IB開設有world language課程,學校會建議孩子優先選修母語,但教學質量並不理想,原因有二:其一,以年級分班,不同中文水準的孩子在一起,確實挺難為老師;其二,「英文特別好」是學校對中文老師的首要要求,校方明顯有種「只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就能當中文老師」的想法。譬如皮皮的中文老師是香港人,連普通話還說不利落。因此中文基本是以我在家教為主,學校為輔。
然而也得益於這樣寬鬆的環境,在不用趕進度、不需過早面對應試壓力的情況下,我能按自己的想法來教他。不能說教得很成功,雖然皮皮的獨立閱讀能力不錯,已經進入全本小說階段,但在寫作上還明顯沒入門。至今沒有教過他寫作套路,沒讓他讀過所謂優秀作文範本,始終認為,既然已經脫離國內應試體制,為什麼還要讓他去學寫「新八股」?我寧願先花時間讓他讀更多真正具文學性的作品,培養鑑賞力與判斷力,慢慢搭建一條讀與寫之間的橋樑。
早上八點到校,體育、藝術與音樂課各有專門的老師,而Homeroom teacher作為全科老師,承擔起教授數學、英語、科學等等內容,下午三點放學後,校方會提供一小時的各種免費或收費興趣班。
興趣班既有足球、籃球、橄欖球、網球、擊劍、游泳、高爾夫、跆拳道等體育運動,也有鋼琴、吉它、大小提琴、唱歌、街舞等音樂班,還有西洋棋、機器人設計等等,每年選課都眼花繚亂。免費的如攀岩、合作遊戲、手工製作之類,是最熱門的,次次必須靠搶。記得皮皮Y1參加過一個團體合作遊戲,烈日下金髮碧眼的大胖子老師極賣力帶著一堆孩子跑跑跳跳,並沒因為不收費而懈怠。
據我所知,整個曼谷的國際學校都比較佛系,其中最佛系的,就是皮皮所讀這所。學校排名在曼谷位於前三,歷年高考成績也不錯,但至少在目前看來,並不提倡競爭,而是強調協作與個性發展雙管齊下。當然,在亞洲永遠不缺雞血的家長,學校里很輕鬆,卻也有不少孩子校外上補習班,但這全憑家長意願了,而非像國內般,被挾裹著往前沖。反正同學之間為名次與分數明爭暗鬥的事,皮皮是無從想像的。
在目前,我認為培養一個自由而開闊的人,是需要大環境的,其餘的,均可克服或者接受,所以帶他來並不完美的泰國上學。
更多泰國資訊,請關注微信號Thai泰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