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娃拿著剪刀問媽媽:「狗狗的髮型酷嗎?」孩子為啥總愛做傻事

2019-12-25   沛澤媽讀心理


昨天晚上,我在廚房洗碗,3歲半的二寶坐在馬桶上拉粑粑,突然大聲地喊到:「媽媽,你快過來,快點!」聽到孩子急促的喊聲,我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趕緊跑進了衛生間。二寶呆萌地望著我,指著馬桶里的污物,笑眯眯地說:「媽媽,你看我拉肉肉了。」

「趕緊衝掉吧,好臭啊!」我以為是二寶的惡作劇,沒太在意,趕緊按下了馬桶的沖水按鈕,二寶見我對他的話不感興趣,有些生氣,拉著我繼續說道:「媽媽,我真的拉肉肉了,你沒看到嗎?」

大寶聽到二寶的話,笑得直不起腰,「什麼,你拉肉肉了?哈哈……」二寶見到所有的人都不把他的話當回事,著急地要哭,「哥哥不要笑,不要笑,我今天在幼兒園吃肉肉了,所以我拉出來的是肉肉。」大寶聽罷笑得更無法自已了。

我將笑得聽不住的大寶趕回了他自己的房間,拉過二寶,安撫他的情緒。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我是無法跟他解釋清楚食物吃進嘴巴,經過消化吸收,食物的狀態已經發生改變的事實。因為孩子的因果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由於受到因果認知水平的限制,3—6歲的兒童經常會說出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話,或者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大寶四歲的時候,家裡曾養過幾條金魚,有一天大寶問我:「媽媽,冬天來了,魚是不是也怕冷啊?」我回答說:「當然了,你看河裡的魚都不見了,它們都躲到冰下面去了。」然後我家的幾條金魚就變成了水煮魚,原來,大寶擔心凍著他的金魚,就將我裝在保溫杯里的熱水全倒進了魚缸……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因果認知水平不同

大家對我以上列舉的兩個例子熟悉嗎?您家孩子是不是也做出過一些讓你感到既好笑又無奈的事情呢?下面我們詳細說一說3—6歲兒童的因果認知水平有怎樣的特點,就能理解孩子的言行了。

1.幼兒園小班的孩子

我家二寶現在就讀幼兒園小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發現和理解事物形狀發生改變的原因,所以,我家二寶才會認為他吃了肉肉,拉出來的也是肉肉。

比如,看到馬路上的汽車,你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跑啊?他有可能會回答你因為汽車有輪子,他是不會想到是有東西帶動了輪子,才讓輪子跑起來的。

再比如,大冬天孩子要吃冰淇淋,你跟孩子說:「不能吃,天冷了,吃冰激凌會肚子疼。」可不管你怎麼說,他都會哭鬧著要吃冰淇淋,或許你會認為這孩子脾氣太倔了,甚至會忍不住打他,可你知道嗎?孩子並不能明白冬天吃冰激凌與肚子疼有怎樣的因果聯繫,他只記住了你不讓他吃,他感覺很不舒服,不管你說什麼,他就是想吃。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生活經驗的增多,比如他曾經因為吃了冷的東西,引起了肚子疼,那麼,下次他再想在冷天吃冰激凌時,我們在和他講吃冰淇淋會肚子疼,他就會將冷天吃冰激凌與肚子疼之間建立起因果聯繫,就不會哭個沒完沒了。

2.幼兒園中班的孩子

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年齡在4、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地,和他自己是一樣的,比如他會認為月亮也會高興,也會傷心,還會流淚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我是這樣的,所以他們也是這樣的」。

比如,孩子會用熱水澆花,他的理由是「我喝涼水會肚子疼,用涼水澆花,它也會肚子疼。」我朋友家養了一隻可愛的京巴,有一天她午睡醒來,看見她五歲的兒子正拿著剪刀剪狗毛,還得意洋洋地說:「媽媽,你看我給它設計的髮型怎麼樣?」朋友瞬間哭暈在廁所。

3.幼兒園大班的孩子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生活經驗相對來說,已經比較豐富了,但是他們在進入具體運算思維(7—11歲)之前,他們依然無法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對於熟悉的事物或者經歷過的事情,能夠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對於一些不熟悉或者比較複雜的事物,他們依然還是會想當然。

比如,我們拿兩個大小一樣的杯子裝同樣多的水,讓兒童觀察,讓他們確認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我們當著孩子的面,把其中一杯水倒入量筒中,再讓孩子比較量筒中的水與另一個水杯中的水,會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會做出錯誤的結論。

有的孩子會認為量筒比水杯高,與水杯比較起來,液面更高,所以,他們認為量筒中的水多,也有的孩子會錯誤地認為量筒細,水杯粗,所以水杯里的水多。當然有些孩子是能夠明白守恆的道理,得出兩個容器里的水一樣多的結論。

了解了幼兒的因果認知特點,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了,而不是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無理取鬧,脾氣倔強,只有當我們和孩子的視角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時,才能更好地愛護我們的孩子,其實我們的孩子很可愛,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