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造老闆資金周轉不開選擇拋貨,一個月後發現自己竟然賺錢了?

2019-11-18     化纖邦

行情好的時候,會出現「一布難求」、「有錢也買不到布」這樣難得一見的情形,當行情不好的時候,也同樣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最近,一個開織造工廠的朋友小王就向小編說了一件有點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一個月前因為資金緊張而拋的貨現在反而「賺錢」了。

拋貨竟然還能「賺錢」?

因為今年市場大環境不好,上游產能過剩加上下游需求不振,市場上布的利潤被壓得很低,有時候一些市場庫存太多產品只能保本甚至虧本出貨。

小王家的工廠也是這樣,因為布滯銷,倉庫里堆了大量的春亞紡,但是考慮到工人工資、水電租金、銀行貸款等因素,機器要一直開起來。機器一直開,原料一直用,生產出來的布卻賣不掉,只能變成庫存。

10月初的時候,因為剛剛給工人發完工資,小王的資金一時周轉不過來了,帳上的錢不夠買原料了,就以低於市場價0.3元/米的價格拋了20萬米的庫存300T春亞紡。今年春亞紡的利潤本來就薄,再降了0.3元等於是虧本在賣了,市場也就很快地把這批貨吃下了。

結果到了一個多月以後,原料滌綸長絲價格繼續下跌,帶動著布價持續下跌,跌幅甚至超過了0.3元/米。小王回頭一算,當時生產出來的布如果不拋貨基本就是變成庫存的命,到現在這個情況也沒有什麼好轉。但轉念一想,當時拋掉的20萬米庫存,就等於現在以正常的價格做了這麼一筆大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竟然還賺了。

拋貨拋著拋著反而還「賺錢」了,這樣的結果讓小王有點哭笑不得。

聚酯原料也無法「幸免於難」

然而這種情況不止是在織造市場出現,今年的滌絲市場也經常發生這種事情。因為終端服裝銷售情況不佳,大量織造企業在7、8月出現了放假、停產的情況,導致織機開機率大幅下滑,聚酯工廠滌絲庫存因此大幅上漲。

為了去庫存,聚酯工廠絞盡腦汁,原料降價促銷作為一種常規的手段在今年被頻繁運用,往往也能帶動一波產銷。然而在促銷之後買了絲的織造企業發現,促銷過後,滌綸長絲的價格依然在不斷下跌中,這樣一算促銷前後滌絲的價格似乎沒什麼差別,對織造企業來說,無非就是原料早點還是晚點買的差別了。

越跌越不買,越不買越跌,陷入惡性循環

今年的行情就是這樣,以往難得一見的拋貨現象已經變成了織造市場中的一種「常規操作」,而聚酯原料也是這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打折降價。

在「買漲不買跌」心理的作用下,目前織造市場上觀望態度濃厚。

對織造企業來說,以往織造企業原料備貨基本都會備一個月左右以防原料價格突然變動,但是今年因為滌綸長絲一直跌價的原因,大量織造企業都選擇了隨買隨用的方式,備貨周期縮短到了一周,這也讓聚酯工廠本的身庫存壓力變大了。

對貿易商、成品商來說,今年布價一路走低,可能在某段時間布價跌到一個低點或者市場在拋貨的時候,現貨成品商會選擇吃進。但萬萬沒想到,今年的坯布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當時看似便宜的價格說不定一個月後反而就變得貴了。吃過一次虧以後,大家也就選擇了觀望,再也不會輕易出手了。

而市場越是觀望,原料、坯布的價格越是低,價格越低,市場就越是觀望,由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外貿遇冷,需求無法無中生有,但明年或許有轉機

總的來說,造成今年紡織市場行情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終端的需求不足,而市場又會把這種需求不足的情況放大,對上游造成更大的衝擊。

需求是無法無中生有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今年中美貿易摩擦如此頻繁,國際經濟形勢如此嚴峻,外貿出口遇冷實際上並不奇怪。

不過已經到了年底,今年的行情基本已經塵埃落定,再怎麼樣也都過去了,明年的行情會怎麼樣才是紡織人最關心的事情。

進入11月以後,中美貿易談判似乎迎來了一絲轉機,中美雙方在關稅取消方面有了實質性的動作。11月16日,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雙方牽頭人再次通話,雙方圍繞第一階段協議的各自核心關切進行了建設性的討論,並將繼續保持密切交流。

此外,經過「七年長跑」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也在近日取得重大突破:15個成員國宣布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並發表聯合聲明稱15國明年將正式簽署協議。

以上兩個消息或許能夠在明年給紡織外貿市場帶來一波新的需求,從源頭上為紡織行情帶來新的轉機。

拋貨「賺錢」,其實不過只是少虧一點的美化說法罷了。在今年這樣原料、坯布價格一直下跌的行情下,對於大部分的紡織人來說,賺錢已經變成了一種奢望,該通過什麼辦法止損,如何活下去才是最現實、最需要考慮的事情。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化纖邦儘量標註每篇文章的來源,若不願轉載或侵權,請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sTIfG4BMH2_cNUgYs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