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四種人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前來請法。國王恭敬地向佛陀頂禮問訊後,於一旁坐下,並且請示佛陀:『世尊!請問婆羅門種姓的人,是否累世都會生在婆羅門種姓家?剎帝利種姓的人,是否累世都會生於剎帝利種姓家?』
佛陀回答:『國王啊!你絕對不可以有這樣的觀念,我將告訴你原因是什麼?世間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從人間光明居處步向更光明的天道;第二種是從人間光明居處墮落至地獄惡道;第三種是從人間晦暗居處提升,邁入光明的天道;第四種則是由人間晦暗居處繼續墮落至地獄惡道。
什麼是從由人間晦暗居處繼續墮落至地獄惡道呢?譬如,有人生在貧窮下賤的家庭,身有盲、聾、喑、啞等殘疾,或從事殺生或被人使喚的工作,飽受種種痛苦,不得自在。這種人因為從事造惡的行業,加上經常對人口出惡言、心懷惡念,因此命終之後就會墮至地獄受苦,就像從這間廁所又到另一間廁所,這就是所謂由人間晦暗居處繼續墮落至地獄惡道。可是,如果這種人對此生的種種不如意,生起慚愧懺悔之心,積極廣修善法,時時刻刻心存善念,如此一來,命終之後將往生天上,享受天福,這就從人間晦暗居處提升,邁入光明的天道。
什麼又是從人間光明居處墮落到地獄惡道呢?如果有人出生在剎利種姓家,或者生在婆羅門種姓家,或生在有權有勢、富貴之家,擁有無量的奇珍異寶、眾多的僕人可供使喚,家族昌盛繁榮;同時,自己的相貌端正、身強體壯,這樣的人無疑是生活在人間光明居處。然而,如果這種人利用財富、權勢作威作福、結黨營派,犯下種種的罪行,動不動就口出惡言、心存惡念,想方設法算計別人,那麼他命終之時將因所造惡業而墮落到地獄受苦。所以,我說有一種人是從人間光明居處墮落到地獄惡道。
什麼又是人間光明居處步向更光明的天道?如果前面所提的這種人,他能珍惜目前所處的順境,善用他的財富、權勢,修一切善,無善不修;隨時隨地都能口出善言,對人心存善,那麼他命終之時將因所修的功德而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我說有一種人是從人間光明居處步向更光明的天道。』
佛陀又繼續開示:『生來貧窮下賤又不信佛法僧三寶的人,如果心中始終存著貪、嗔、痴、慢、疑、嫉妒等惡念與邪知邪見;見到持戒清凈、博學多聞的僧眾不知恭敬尊重,反而加以羞辱謾罵,那麼死後必墮地獄,也就是由人間晦暗居處繼續墮落至地獄惡道。雖然生來貧窮下賤,卻願意自我慚愧反省,進而深信佛法僧三寶、樂善好施,去除心中的貪、嗔、痴、慢、疑、嫉妒等惡念與邪知邪見,並且恭敬地頂禮持戒清凈、博學多聞的僧眾,時時刻刻心存善念,廣修善法,隨喜讚嘆他人的良言善舉;這樣一來,命終之後將生於三十三天,享受天福,也就是我所說從人間晦暗居處提升,邁入光明的天道。』
接著,佛陀更提醒國王:『一個人雖然生而富貴、有權有勢,可是心中卻常懷嗔恨、貪慾、嫉妒與種種邪見,不知道要恭敬或供養持戒清凈、廣學博聞的出家眾,那麼命終之後,一定會墮於地獄惡道受苦,也就是所謂從人間光明居處墮落到地獄惡道。可是,如果一個人雖然大富大貴、有權有勢,卻深信佛法僧三寶,心中時時懷著慚愧、懺悔,隨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見到持戒清凈的出家眾,一定恭敬頂禮問訊,同時廣修布施、供養去除慳貪不舍,也隨喜讚嘆他人的良言善行;如此之人,命終之時必生至三十三天中,享受天福,也就是所謂從人間光明居處步向更光明的天道。』大眾聽完佛陀的這一番開示後,都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佛最後一次教誨
在薩羅國的娑羅樹林,佛對他的弟子,作了最後一次教誨。佛說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義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義。
想一想,我們的形軀,它們都污穢不凈。想一想,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無常。只要依循我的教誨,你們都會解脫。我的教誨值得你們永遠記取,它們是永恆的財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誨,你們永遠快樂。
我的教誨要點是:你們要降服自己的心,要遠離貪慾。要使自己行於正軌,要使自己的心清凈,要使自己忠誠。你們要記住:形軀生命是短暫的。如果能夠這樣想,你們便可以遠離貪慾、煩惱,你們可以遠離不善。
當你們發現自己被貪慾引誘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自己降服自己。你們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隸。
貪慾之魔,經常在尋找機會欺騙你們的心。如果有一條毒蛇,住在你的屋子裡,你想得到安寧,你必須首先把它驅逐出去。你必須驅逐你生命里的貪慾毒蛇,你必須善自護持你的心。
要知道,一個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為畜牲。心悟成佛。心迷成魔。所以你們必須降服自己的心,不要使它離開正軌而入歧途。
你們要依循我的教誨,不要彼此爭辯,要互相敬重,你們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們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你們要在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你們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們不要把精力和時間,虛耗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無益的爭論中。你們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實為樂,這是法樂。
我的一切教誨,都是由我親證而來。你們要好好地依循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們疏忽了它,即使站在我身邊,也看不見我。如果你們依循我的教誨,即使遠離我,實際上就在我的身邊。
我的弟子們,我最後的時候已經來到,我們分別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來就是無常,沒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樣。我的形軀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輛腐朽的車輛總要毀壞。
不要作無益的悲泣,要記住生命是短暫的,是無常。你們要由此證悟「空」理,由「無常」證悟「真常」。
我的弟子們,你們不要忘記,死亡只是形軀生命的消逝。形軀生命由父母而來,由糧食而養育。它們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軀。形軀會消逝,但真常的法身卻永恆,不生不滅。見到形軀的我,你們未見佛。依循我的教誨,即是見佛。
在我入滅之後,我的教誨就是你們的老師。依循我的教誨而行,你們一定會見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來,我已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教給了你們。我的教誨沒有秘密,沒有隱藏,一點一滴地、全部地、公開地、清楚地教給了你們。我親愛的弟子們,我的教誨至此結束,在短時間內,我就要入涅。以上就是我對你們的最後教誨。
體悟菩薩清凈之愛
用「心」支配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心念來支配時間。用心利用時間,就會將分分秒秒運用得很踏實;若不用心支配時間,任憑時日空過,就無法精進。因此,「心念」會運轉時日,也會使人空過時光。
學佛,就要學得一念「心專」,用心在當下所從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專,即使整日工作、應酬、從事娛樂休閒活動,看似忙碌,其實都是在空過時日。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日子一直消逝,生命也隨之日減。減去了壽命的時間,就少了服務人群、成就功德的機會;無法造福,便只能「消福」!
佛說在六道之中,除了人道以外,就沒有機緣可造福。譬如天堂時日雖長,卻是人人享樂,沒有造福的機會。所以,我們應把握時間,投入有意義的工作。
同樣是生活,人卻有不同的情況與環境:有些人要穿沒得穿,肚子餓了沒飯吃,為日常所需疲於應付,怎有多餘的時間去造福?有些人則是生活不虞匱乏,每日奔忙於各種應酬,卻也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是,更有一些真正知足的人,很踏實地求知、求學,每一分、每一秒都運用的很得當。同樣都是人,過日子的心態卻不同,這些差別也是由「心」起。
時時心存善念
有人以為,以東西布施於人就是有愛心;其實,那只是付出行動去幫助人。事實上,應該要感恩讓我們幫助的人,因為他讓我們學會愛自己的心,使心不起惡念,照顧自己的心,時時發揮善的功能。所以說,「愛心」不是給人物質,而是經由別人啟發出自己的智慧和慈心;若無視現苦相的眾生,只看經文、誦些句讀,是很難啟發人心的大悲、大願。
心存感恩付出
慈濟有許多志工,不惜付出時間、金錢投入服務的工作,他們感激示現苦相的病患,讓他們舉手投足都能發揮菩薩願力。他們做得很歡喜,歡喜心就是菩薩的心、覺悟的心,這都是起自於「愛心」。所以說,發出愛心就是造福的人,也是為自己修福的智慧者。
有些人付出關懷後,就計較「我是為你而做、為你付出的」,這樣心中反而會常起煩惱;不知道「幫助別人,受益的是自己」,這叫做「愚福」。
此外,有所求而發出的愛心,修得的僅是「人天」之福。我們學佛者,要用智慧造福,體會愛心的真義,覺悟「付出愛心」就是在修行;時時刻刻關照愛心,不要因為貪愛、恨、愚痴而起心動念。有機會付出,要心存感激、不要想收回,這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nJLX3MBiuFnsJQVS7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