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標籤化的巴黎「打工人」

2020-11-19   世界說

原標題:被標籤化的巴黎「打工人」

由《慾望都市》製片人達倫·史塔(Darren Star)操刀的網飛新劇《艾米麗在巴黎》成功化身一口「文化中心主義」的毒奶,給不少法國當地人,乃至像筆者一樣的在法旅居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表情包(meme)創作靈感。

熱度不減,槽點依舊。

這部爛番茄評分60%,豆瓣評分7.3(超過五萬人評價)的都市職場愛情美劇或許能讓我們繼迪士尼版《花木蘭》之後,再度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

由莉莉·柯林斯出演的女主角艾米麗是來自芝加哥的廣告界新秀,被公司外派到被收購的巴黎子公司工作。這位大膽熱情的美國甜心試圖將「創新的美國想法」帶入她眼裡保守僵化的法國職場,開始了「美國人在巴黎」的經典橋段。

同樣作為一名在不懂法語的情況下空降法國的expat(旅居者),暫且不論劇集裡的女主光環和許多不現實橋段,筆者的確能看到不少曾經讓自己讚嘆的巴黎之妙。

女主角在買麵包時被店主糾正法語單詞的陰陽性 / 劇作截圖

看到艾米麗被一口pain du chocolat(巧克力麵包)驚艷,會聯想到自己被Boulangerie(麵包房)里新鮮出爐的法棍和可頌的香味引誘,卻又因為法語不通和老闆娘有點交流障礙的時候;塞納河畔固然美麗,晨跑的艾米麗第一次撞見有人在河邊小便而花容失色,筆者如今遇到隨意小便的人也早已習慣了避而不見;住在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固然浪漫,但確實會面對沒有電梯和停水斷電的煩惱;在艾米麗忍不住拿出手機來拍攝的第7區露天咖啡館,確實總有吞雲吐霧、衣著考究的男女在舉手投足之中透露著巴黎人的氣質......

欣賞街景陶醉之時也要小心中獎幾率極大的狗屎,並不是因為女主角倒霉,而是傳聞中優雅的巴黎人就是沒有在寵物身後處理便便的好習慣;身為廚師的男主角不願意按女主角的要求煮熟牛排的橋段也十分真實,法式餐廳里的菜肴都是精心烹飪,但並不是每一個廚師都會將顧客當作上帝;艾米麗可以在巴黎通宵玩樂、在徹夜不眠soirée(晚會)里放縱動感,凌晨3點的街頭巴黎確實值得探索,自然也有著劇中的各種獵奇之地……

然而,巴黎絕非只是一個處處華麗的浪漫符號。

在法的外國人能從劇中挑出太多槽點了:除了河岸邊巴黎獨特的小便味,穿著如此高調的女主怎麼從未碰上在巴黎神出鬼沒的扒手或是被當街搶手機?除了最開始女主遇上水管毛病、劇末吐槽行政手續讓開除員工都很難,怎麼女主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這法蘭西生活的一大特色:法式效率?沒有寄丟的信件、沒有法式行政的各種死循環和甚至說是「非人性化」的服務,艾米麗可不算是有了一個真實的巴黎體驗。而要將「美國視角」帶入法國公司的她,怎麼就沒有挑剔過法國所謂「不跟上時代」的辦事方式呢?

網上一幅嘲諷《艾米麗在巴黎》中並未描述法式行政的圖片:艾米麗在行政廳排隊的樣子(確實在行政廳警察廳排隊等預約要很久) / 網絡

波伏娃的棺材板要蓋不住了

「說真的,它是一個美國人想像中的巴黎,」在巴黎政治大學主修歐美關係的法國女生佐伊對這部熱劇的評價並不積極。

佐伊的朋友,曾在美國生活過的巴黎女生安娜也對劇中的「法式元素」不太滿意,尤其是對於劇中艾米麗總能遇上男人的直白示好、法國人之間情人關係混亂的描述。「法國人確實有對『浪漫』『愛』的更直接表達和毫不避諱,但是巴黎和巴黎人並不只有這個維度,很多法國人也是很有家庭觀念的,擁有『眾人皆知』的情人關係並不是什麼正常的事情……這部劇很像是上世紀《卡薩布蘭卡》的一句台詞:『至少我們還有巴黎』的延續,哦啦啦!」佐伊也對劇中法國「人人愛蟲上腦」的描繪不太認同:可不是每個法國人都是隨心所欲的情聖!法國男人也有很多算不上「好情人」的。

劇中艾米麗的上司希薇作為一個典型的「法國女人」的形象出現,和公司客戶安托萬(已婚)保持著一段「眾人皆知」的情人關係 / 網絡

佐伊的職業理想是成為一名律師,在她身上能看到法國年輕人對平權、環保的重視。

「我最不喜歡劇中對女性形象和法國人『大男子主義』『物化女性』的描繪。這並不是當下法國的主流文化!」確實,法國自20世紀以來在女權思想、女性社會地位平等方面卓有成績,現在仍有很多許多努力推動性別平等的進步舉措,而劇中拍攝裸體廣告模特在橋上走過享受男人凝視的橋段,以及法國人物化女性的言論,並不符合當下法國社會的現實。

劇中讓女模裸體拍攝香水廣告來諷刺法國廣告業的「男性凝視」並不真實 / 劇作截圖

「來自美國的女主好像是那個將平等思想、進步理念帶入法國的人,但是法國在這一方面的觀念可以說是比美國更進步了!職場中是不能允許有這樣的性騷擾存在的,即使日常生活里總不能完全革除騷擾,但是基本上受過教育的男性都會明白對女性的尊重,女性也會為自己發聲。」佐伊說。

法國是很注重性別平權的國家。別忘了她的國家格言就是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愛) / 網絡

兩位法國女生對這部美劇展現的好萊塢的一貫論調頗有微詞:「美國人帶來進步、美國人挑戰傳統、美國人帶來創新,美國人處處惹人愛......難道他們以為法國還在裹束身衣的時代嗎?」

不過,她們也承認劇中呈現的法式個性並非完全失真。「我們會喜歡抱怨或是諷刺,這確實就是我們的文化!」艾米麗的同事毒舌,愛開玩笑,卻也可愛立體;但是她們認為編劇對上司的角色刻畫存在醜化和過度誇張的嫌疑。

法國職場:我們真的沒那麼抓馬

從國內大學畢業來到巴黎的銷售公司工作,如今在法自主創業的樂姐分享了她的職場經歷。儘管在法國也能找到很多在中國公司工作的機會,她仍然選擇了法國公司,因為那樣可以帶來很多的鍛鍊和經歷,實在地體驗法國人的工作氛圍。

「(劇中)有一點非常真實:不會法語在法國職場肯定會非常難適應,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和你在語言障礙中互相適應,而在法國公司工作本身則十分能提高法語水平。」曾經法語不甚流利的樂姐,也曾面對過女主角在法國職場的煩惱,但在她的經歷里,掌握日常對話的法語水平其實已經可以應付和一些法國同事的相處。

而對於劇中艾米麗初來乍到,想用美國的工作方式影響公司文化的橋段,樂姐則不太認同:「在法國、無論是哪裡,新人入職肯定要先順應公司的環境和固有文化,即使是被收購的公司,也不見得可以完全接受被新的文化主導。」她又補充道,「當然,法國本身的文化里就有很民主的部分,如果新人的主意是十分有效益,上層也會比較開明,畢竟公司追求效益的——法國公司也是,特別是銷售。」

對於劇中「遲到成自然」的職場風氣和「刁鑽的法國老闆」形象,樂姐的看法則有所保留。

「法國人其實普遍都是準時上班的,並不像劇中這麼誇張,不過公司確實會比較通融,並不會因為幾分鐘遲到就扣工資或是批評;而比較人性化的是,如果有加班,即使只是一點時間公司也會付加班費。」

同樣,巴黎女孩佐伊和安娜也質疑全劇都在宣揚的「巴黎懶惰精神」:「編劇難道不知道在巴黎有成千上萬要早早起來擠地鐵,甚至夏季40度高溫也要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嗎?法國人可不是這麼愛遲到:上班,rdv(預約)都是要求準時的!」

至於法國老闆常常耀武揚威,命令艾米麗刪除個人社交媒體帳戶的情節,同樣偏離實際。現實中的老闆一般不會介入員工的私人生活,更不會濫用職權,畢竟員工的權利還是受保護的。樂姐說:「我比較幸運,都能遇上比較體諒新人的老闆,嚴格但不會那麼刁鑽;只是也在安排度假、加班時段的時候體會過老闆的區別對待,法國同事會得到比較好的選擇,但如果是不太要緊的事情,我往往也不會去計較。」

老闆和同事用艾米麗不熟悉的法語當面稱她為「鄉下人」,查字典後得知真相的女主很不適 / 劇作截圖

身處銷售行業,她體驗到的同事關係更加複雜:「同事之間的競爭肯定存在;而老闆會調配不同的人員一起做項目,而其中總會有不太好相處的同事,也會存在為了業績做手腳甚至傷害其他同事利益的員工,但畢竟合作項目的機制都是拿集體工資,我作為外國員工也不願引起矛盾,所以我一般是會忍耐,儘可能做好同事之間的配搭。」

說到職場穿搭,劇中法國老闆和同事的精緻,在樂姐看來並非空穴來風。「在巴黎是有挺多公司是很重視著裝準則的,但並不是所有工作場合都需要這麼時尚的穿著。起碼的要求肯定是乾淨利落,體現出職業性形象。當然,法國的工作環境也是會尊重個人自由,所以並不會公開對某個員工的穿著評頭論足,但是私下裡總有開開玩笑的時候,比如我就被同事說過『你怎麼不打扮得時尚一點呢?』」

當然,法國並不是只有巴黎,巴黎也不能代表法國的一切。

對於巴黎的刻板印象也許仍停留在大多數外國觀眾的認知中,但作為對法蘭西又愛又恨的旅法人,筆者希望第二季的《艾米麗在巴黎》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以及更真實的跨文化之旅。(責編/袁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