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易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本質上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差異。
好習慣決定好成績,壞習慣拉低學習成績。有些同學看似很努力,卻沒真正學到東西,有些同學看似毫不費力,卻能在每次考試中名列前茅。
班主任提醒:這5種學生永遠拿不到高分,早看早改正!
一、不閱讀的同學
俗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對於閱讀在語文學科中所占比重,部編本教材總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統編本語文教材」研討會上強調:
「語文說一千道一萬就是閱讀,閱讀關乎語文更關乎孩子未來」。
一個不閱讀的學生,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沒有閱讀習慣,就無法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無法鍛鍊理解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不閱讀或閱讀量少的同學,在往後的升學考試或人生髮展中都是比較吃虧的!
對策:
1、除課本閱讀以外,家長可以根據學科要求和孩子的愛好,給孩子購買書籍,提供閱讀資源。
2、父母要創造閱讀環境,自己也要儘可能去閱讀,給孩子樹立榜樣。
二、字跡潦草的同學
俗話說,見字如面,一手好看的字能讓人賞心悅目,而一手潦草的字卻讓人沒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
再不練字,考生將無緣大學,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中突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其中書法被納入到語文學科中考查,增考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
書法將納入考試,字跡潦草的同學將要吃大虧。
對策:
1、練字要趁早,小學時期是孩子各項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寫字方面,首先要規範坐姿,握筆姿勢,學會正確的書寫方法。
2、練字要堅持,練習字帖,認真對待每一次家庭作業和每一次考試。
三、基礎不紮實的同學
萬丈高樓平地起,學習是一個持續連貫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習中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踏實實,如果其中幾步偷懶了沒有走或沒走好,就會影響下面的環節。
有些同學對待基礎知識不上心,敷衍了事,覺得簡單就沒花時間複習鞏固,最終導致知識消化不良。
任何考試中,萬變不離其宗,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就會在簡單題上失分,也難以藉助基礎知識舉一反三。
對策:
1、重視基礎知識,課前要預習,做好筆記,課堂上要善於抓重點,學會做筆記。
2、重視複習過程,定期翻閱筆記,鞏固基礎知識,對於一些書上的公式、定理、單詞、成語等基礎知識,自己可以做些歸納整理,讓基礎更紮實!
四、做題愛看答案的同學
很多學生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一遇到不會的題,就開始翻看答案,對著答案抄寫,跟著答案的思路做。
學習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學會思考!不管是家庭作業還是考試練習,都是對所學知識的考察,也是對學生思考能力的鍛鍊。
習慣翻看答案做題,本身已經省略了思考的過程,即使在當時看著答案理清了思路做出了那道題,等下次遇見時又會是同樣懵圈的狀態。
對策:
1、重視思考的過程,遇到不會做的題,不要急著翻看答案,要先聯想知識點,拓展思路,尋求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思考的過程也是知識梳理的過程,多次鍛鍊,能讓學生思維更加敏捷。
2、平時要注意多積累書本重難點知識,積累做題方法,做好筆記。做題時可以拿出筆記對照題干梳理知識點,實在沒有思路做不出來可以請教父母、老師或同學。
五、沒有時間規劃的同學
為什麼成績優秀的同學既能高效率完成作業還能有課外時間閱讀,為什麼有些學生家庭作業一拖再拖,一學期下來,沒有任何進步?
究其原因,就是生活、學習沒有規劃。長期來看,每個科目的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抱著過一天是一天的想法。
規劃好時間,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還能拓展課外閱讀,發展額外興趣。
對策:
1、對待孩子的學習,要與孩子一起制定書面計劃,並附帶獎罰機制。計劃要從一學期細化到一天,養成這種習慣後,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才會有條不紊。
2、父母要樹立榜樣,做事不拖延,不在孩子面前丟三落四。
學習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一時的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往後的人生,而優秀的學習習慣卻能讓孩子的人生有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