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身後的燕山,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2020-07-11     中國自駕地理

原標題:北京身後的燕山,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47 篇 原 創 主 文-

1933年3月12日,當天夜晚,皓月當空。位於長城外小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趁著日軍騎兵隊酣睡之際,一支手提大刀的中國軍隊解決掉日軍哨兵後,悄悄地摸了進來。

戰士們掏出身上所有手榴彈,用力朝著日軍營房一扔,只見爆炸響處,煙火騰空而起。緊接著,趁日軍還沒反應過來,所有人揮舞著大刀沖入營房朝著日軍士兵的頭上砍去。儘管日軍士兵也都是從入伍就接受刺殺訓練,但在這支英勇的大刀隊面前,照樣不夠看,很多人稀里糊塗地就做了刀下之鬼。

背負大刀的戰士

正在這支大刀隊大顯神威之時,另一支大刀隊也一舉奪取了狼洞子及白台子敵人的炮兵陣地,砍殺了百餘名正在睡覺的日軍炮兵,並繳獲了大量的火炮和彈藥。在隨後日軍大部隊的反撲中,人數上處於劣勢的大刀隊並不畏懼,依然與日軍繼續肉搏,燒毀日軍的輜重糧草,炸毀了繳獲的火炮和裝甲車,在後續部隊的掩護下撤出了戰場,戰鬥大獲全勝。

這兩支隊伍就是著名的29軍大刀隊,而這一場大捷就發生在兵家必爭之地——燕山喜峰口

01.20世紀大發現

當凝望中國版圖時,你會發現燕山處在雄雞的咽喉部位,那是廣袤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之間最顯著的界標,其範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想要知道廣義上的燕山山脈的範圍,辦法其實很簡單,它是我國第二、三階梯上的一個顯著凸起,我們只要排除屬於第二階梯的壩上高原、陰山山脈、太行山脈以及第三階梯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剩下那一系列被包圍的山地、丘陵,都可以歸入廣義的燕山範圍。

而狹義的燕山,處於北京以北,承德以南,近東西走向,像極了一條盤臥在京北的巨龍。龍尾在山海關,而龍嘴一張開正好包住京西北的延慶—懷來盆地的南北兩翼——上頜向西延伸至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白河堡水庫,下頜向西南方向延伸至與西山分野的關溝。

大小燕山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請旋轉90°觀看)

真正令燕山聲名大噪的,並不是由於其所處位置和那些發生在過去的歷史,而是上世紀20年代被發現的「燕山運動」和「熱河生物群」。

1927年,中國地質學家翁文灝根據遼西北票地區上煤系和北票上火山岩系的不整合關係,首次提出以「燕山運動」來定義中國東部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6500萬年)廣泛發生的造山運動,「五嶽之首」泰山的形成,正是由這一運動奠定了基礎。

「燕山運動」由此成為中國地質學家在國際舞台上遞出的第一張名片。

燕山位置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而在古燕山北麓的一系列盆地中,擁有著數不勝數的珍貴化石,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熱河生物群」,被譽為是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

民國時期的熱河省,管轄著包括現今的河北承德地區、內蒙古赤峰地區和遼寧朝陽、阜新地區,基本處於廣義燕山的範圍之內。「熱河生物群」之所以引起人們特別的興趣,一方面是化石種類的極其豐富和超常的保存狀態,如距今1億多年的原始鳥類(如華夏鳥、孔子鳥等)、哺乳類動物(如熱河獸、張和獸)和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化石。

另一方面,其中許多種類,涉及到生物演化的一些重大問題,比如鳥類起源與早期演化飛行及羽毛的起源早期哺乳動物的進化,等等。

延慶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腳印化石,圖@中國延慶國家地質公園 攝影@楊孝

「燕山運動」的重要性,在於它對中國東部現代地質基礎和地貌格局的深遠影響。而震驚世界的「熱河生物群」,則填補了生物進化鏈條上的一系列空白。

02.中原王朝的屏障

燕山是我國地理上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更是古代的農牧文化分界線,山的南面為農耕文化,北面則是遊牧文明

我國擁有許多著名的山脈,燕山並不算多麼出眾,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東西延伸的特點及山南山北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卻決定了它自古以來就被賦予突出的軍事和政治意義。

燕山處於我國第二、三階梯線上,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李白用誇張的語氣描寫,使我們知道燕山原來有這麼冷。但在6000年前,燕山卻曾是一個溫暖潮濕的所在,這裡的史前農業文明一度十分興旺,那時是全新世以來氣候最佳適宜期,稱為「全新世大暖期」。

3500年前,暖期驟然就結束了,氣候轉冷,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逐漸南退至燕山境內,燕山因此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農牧交錯帶的組成部分。

時農時牧、半農半牧」是這一條帶狀區域的特徵,燕山變成了雄踞華北平原北方的屏障,山南的農業社會與北面的游牧民族,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

今天,我們能從燕山境內各地遍布著的當年爭奪戰的遺址——歷代長城上不難看出,這座山脈對於雙方而言意味著什麼。

燕山位於農牧交錯帶上,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從燕山長城在不同時期的位置變動上,我們能看出南北勢力的此起彼落。今天我們看到的最為顯著的一條分界線,那就是明長城,它修建於500多年前。

小冰期的到來,迫使農牧界線向南退縮,游牧民族也隨之南遷。深感威脅的中原王朝雖然放棄了包括承德在內的燕山大部分地區,但是為了扼守燕山眾多谷地的南部出口,還是沿著南部山脊築城,形成一系列以「口」命名的要塞,如冷口、古北口、喜峰口…

然而,防線的收縮並不能帶來安全感,山間那一條條峽谷成為入侵者們的進攻路線。所以燕山又成為了古代中原王朝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歷史上,若沒有山脈的屏障,中原王朝常常會面臨滅頂之災。

金山嶺長城,圖@方向沒錯/圖蟲創意

1629年冬天,大明王朝就來到了滅亡的邊緣。

皇太極以六天行程,率領著軍隊繞過袁崇煥苦心經營的關(山海關)錦(錦州)防線,經遼西、赤峰至隆化,渡過灤河、柳河,沿著人跡罕至的狹道穿越燕山,遵化大安口和遷安龍井關一線長城腳下,而後破關直入京畿。

這就是導致袁崇煥被殺的「己巳之變」,也是明亡清興的重要轉折點。

山海關,圖@健忘的行攝世界/圖蟲創意

清朝建立後,從1681年至1820年的一百多年間,清康熙、乾隆、嘉慶三代皇帝,為扶綏蒙古以及防止沙俄誘惑下的離心傾向,他們離開京城上百次,取道燕山古北口或喜峰口以北的谷地前往承德,接見使節、處理政事、舉行「木蘭秋獮」典禮。

有人將這段歷史說是燕山史上難得的一段靜謐時光。

03.長城之山

從東到西連綿起伏的燕山山脈,山勢高聳入雲,相鄰兩山峰高低錯落數百米。更為壯觀的是,在那些人們幾乎無法上去的尖端上,長城緊貼著山勢遊走,其城垣連著一個個烽火台。

只要你肯於攀登探索,都可以發現隱藏在深山歲月中數百年的古老城牆,它們會告訴你燕秦長城、北齊長城、明朝長城構成燕山——這座長城之山的傳奇歷史。

燕山的深秋,圖@叢林印象

燕山與北京北部太行山的交匯處,形成了一道長約20公里的關溝,關溝的南口為昌平南口鎮,北口即八達嶺,這條關溝就是古時連接中原和塞外的軍都陘

現在北京連接西北的京藏公路、詹天佑修的京張鐵路仍然從溝里穿過。在關溝的險要處,自古就築有軍事要塞,這就是居庸關。長城長達萬里,重要的關口不計其數,但要論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氣勢的,唯居庸關耳。

居庸關的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燕國的上谷郡。酈道元的《水經注》里這麼記載,「……累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鄣邃險,路才容軌。」

現今的居庸關,是大明王朝於洪武時期,為防禦蒙元勢力,拱衛京師而修建的(經現代重修)

居庸關下的網紅觀花鐵路,圖@清風逸士

關於這一關隘,如果你翻過明史,還能讀到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明朝三百年中,處理政務果斷剛毅的明武宗朱厚照是最能鬧騰的一任皇帝,在他多次「私奔」中,出居庸關是最著名的一次。

在夜幕中,他私出居庸關到宣府(宣化),被守關將領張欽拒關,因此悻悻回宮。後來乘守將出關巡視,朱厚照再次微服出宮,這一次他如願了。出居庸關,到達宣化。其後,在宣化御駕打敗了進犯的蒙古小王子,取得了應州大捷。

作為一個少年皇帝,明武宗頗有些軍事天賦的,當然貪玩使性也是可能的。民間就有他在宣府「游龍戲鳳」的野史,傳說朱厚照微服到一個小飯店,看上了服務員李鳳姐,極盡挑逗,在李鳳姐得知他的身份後,兩人遂得魚水之歡。

居庸關扼守著太行八陘之一的軍都陘,圖@Appletrees蘋果林/圖蟲創意

這段野史被搬上了戲曲,京劇《游龍戲鳳》就很有名。不過民間還傳說,這位李鳳姐隨朱厚照回京,過居庸關時,天降大雨,雷電交加,她受了驚嚇,結果不治而亡。

燕山,巍峨如王者。這裡有刀光劍影,生死悲歡,有農耕和遊牧兩大文明的較量,有帝王一統天下的意志。晶瑩的雪夾雜著烈烈的風,數不盡的草木枯榮、花開花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這是《北風行》里的詩句。從長安而來的李白,站在居庸關前迎風而立,燕山報之以狂雪飛舞。

燕山,貫通著古今,延續著文脈。這裡的景物極美,歷史極厚,這裡不只有長城。

參考資料: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第9期
陳國達.「燕山運動」的歷史意義.《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92年6月
馮嘉萍、程連生、徐振甫.萬里長城的地理界線意義.《人文地理》第10卷第1期.1995年3月
孫求實.燕山地區為何多山地——關於燕山運動的綜述.《科技資訊》2018年第2期
趙宗溥.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地質科學》1963年
葉劍、王原.《熱河生物群》:再現一億多年前生命的輝煌.《化石》2002
香蓮.清代滿蒙聯姻關係及對蒙古的經濟援助.《赤峰學院學報》 2014年第6期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更多自駕資訊與交流,關注搜狐號「中國自駕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hKxPnMBnkjnB-0zsL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