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不隔同胞情 異國堅守赤子心——在德同胞的抗疫故事

2020-03-26   東大街5號


  新冠肺炎疫情近來在歐洲的蔓延之勢愈加嚴峻。德國連續數天新增病例2000人以上,截至當地時間3月24日,確診病例已經突破3萬人。在德華人華僑、留學生等海外同胞在中國國內疫情嚴重時上下奔走,慷慨捐贈口罩、防護服等醫用物資,彰顯中華兒女守望相助的同胞深情。如今,身處海外的他們面臨嚴重疫情,依然選擇積極地堅強面對,團結互助、齊心協力,將樂觀堅韌的民族抗疫精神書寫在異國他鄉。

 

在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中德友人捐贈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和醫用手套等物資支援湖北。 田園攝/光明圖片

 在德國「打好下半場」

  二月初,在國內疫情嚴峻的時候,不少海外同胞主動向國內捐贈醫療物資。既有協會、企業性質的捐贈,也有很多華人自費、自發地向祖國貢獻愛心,居住在柏林的自由職業者雯子就是其中之一。雯子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多數海外華人華僑都滿懷赤子之心。國內疫情暴發時,雯子和朋友們成立了一個「抗疫戰友群」,從物資的採購到運輸,再到接收捐贈——為了保證物資第一時間運到國內,大家奔波操勞,想盡了辦法。「現在,我們群里的夥伴們都堅守在當地,大家相互鼓勵,積極面對,也做好自我防護。我們經歷過國內疫情的嚴重期,我們要『以身作則』地和當地人一起打好這個『下半場』。」她表示,因為有前期對國內疫情的高度關注,華人群體比當地人更了解疫情的嚴重性,所以也更能理解和接受當地政府對於全民居家的要求。很多華人平時就熱愛廚藝,不去餐廳,也能保證自己的飲食均衡。記者身邊的華人朋友大部分都已經開始居家辦公了,在德國企業工作的也是如此。

  隨著德國疫情的發展,中國也開始支援德國,在德海外華人華僑組織又成為橋樑。日前,在中國駐杜塞道夫總領館協助下,德國德華文旅集團、德國杭州華人華僑聯合會、德國青田同鄉會等團體代表將一批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移交給德國北威州疫情最嚴重的海因斯貝格縣縣長普施、縣衛生局負責人維克斯,用於支持該縣防疫工作。北京外國語大學德國校友會在此前亦向海因斯貝格縣捐贈了一批防疫用品。

  國家電網駐歐洲辦事處主任陳海波表示,作為中資企業駐德國代表,對疫情是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做充分的準備,做好個人防護,先保護好自己,同時也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國家電網駐歐洲辦事處團隊中的每個人隨時準備好幫助其他人。他說:「我們努力照顧好自己,也盡力互相幫助。有使館、公司、家人、朋友的關心支持,大家一定會渡過難關。」

  德國中國商會總幹事長段煒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德國的蔓延已經給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德國企業造成了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德國政府支持這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直到業務恢復」。他提到,我們堅定地支持德方抗擊疫情的努力。公共衛生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們願意和德國各級政府、各相關機構保持交流和溝通,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商會註冊的中國企業擰成一股繩,通過線下調研採訪開會等形式,出台了多份疫情對在德企業影響的報告評估,以及應對方案,以便在德中國企業能夠將損失減小。

 

德國一家超市內空蕩蕩的貨架。田園攝/光明圖片

 把中國經驗用在防護中

  三月正是德國草長鶯飛的季節,郊遊、燒烤、親子活動是德國傳統的春日勝景。疫情之下,德國出台了嚴格限制出行的政策,經歷了漫長冬季的人們不得不繼續待在家中,面對物資的匱乏和心靈上的煎熬。

  旅居柏林近20年的自由職業者、自媒體撰稿人施秋慧女士表示,德國對口罩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從上到下都堅持認為只有病人需要戴口罩。「從中國的經驗看來,我們還是覺得風險比較大,所以我們全家,工作的和學習的都請假了,已經在家待了三個星期了。」不久前,德國還在他們的專家建議下堅持不停學。上周一,在眾多鄰國停學及民眾各種抗議之後,德國中小學也停學了。

  施秋慧認為,雖然德國醫療條件很好,新冠肺炎死亡率非常低,但還是不容大意。在施秋慧看來,德國人的防護程度還是比較低的。她說,「前兩天報刊發圖,德國總理默克爾去超市採購,圖中的她無任何防護。這說明德國社會上下疫情防控還是比較寬鬆的。」

  在德國的華人很多是備有口罩的,但是卻不大敢戴,害怕別人奇怪的目光。默克爾上周五接觸的醫生被確診了,這給默克爾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現在她也必須居家隔離。默克爾被隔離之後,德國上下對口罩的防護作用似乎逐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很多華人也開始積極行動,從身邊做起,在滿足自己需求的情況下,把口罩送給德國鄰居及朋友,希望能帶動風氣的變化。

  施秋慧介紹說,她的家庭是中德跨國婚姻。「我先生從事公共衛生行業,所以對我傳遞的來自中國的每一個信息都認真對待,對我要求的家庭抗疫措施也很配合。比如我們很早就全家請假宅家,儘量少出門。每個星期食物的採購也儘量用郵購的方式。」然而,相對於中國而言,德國的網絡和快遞業很不發達,網購缺口很大,普通的食物如黃油、奶酪、牛奶、麵包等,網上基本上沒有。也就是說,為了食物,人們必須出門去超市採購。「這個時候,我就特別懷念中國的快遞,這兩個月我給在國內的父母在網上採購了所有的吃的用的,他們完全可以安心地待在家裡。」施秋慧說。

  近期以來,柏林各區自發的華人鄰里互助群、送餐外賣群、醫療物資共享群、新聞通告群等網絡社交群不斷出現。儘管受疫情所限,並不知道大家能互相幫助多少,但至少可以抱團相互鼓勵,還可以對超市裡的斷貨補貨情況互通消息。

  記者發現,身邊很多朋友並沒有急著回國躲避疫情。隨著歐洲疫情越來越嚴重,施秋慧的父母也不斷催她回國。「可是國內已經那麼多事了,這個時候回去,我真心覺得是增加負擔。」她對記者說,「其實,德國沒有咱們這麼大的人口密度,按理說應該更安全。要說預防,我覺得咱們的中醫中藥很有用,所以我發起大家團購中藥,尤其是一些傳統湯藥和中成藥,有備無患。」

圖為3月24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街頭拍攝的一輛救護車。新華社發

  使館給留學生送上「定心丸」

  中國留德學生的數量在2018年就達到3.69萬人,占外國留學生總數的13.1%,排名第一。如此龐大的群體目前都處於停課或延遲開學的狀態,很多同學都陷入了「是回國還是繼續留守」的兩難選擇中。對此,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給出了建議。他說,從國內外防控實踐看,減少人員流動是目前防疫和自我保護的最佳辦法。因此希望同學們切實減少出行,減少流動,特別是避免乘坐飛機、火車、地鐵等封閉式交通工具。按照學校安排,做到「停課不停學」,通過各種渠道多學習,多讀書,冷靜、客觀看待疫情。

  另外,吳懇大使還提醒大家隨時與使館教育處的老師們保持聯繫,使館願為大家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和支持。使館教育處在網站上刊登了致全體在德留學人員的公開信,信中指出關心維護廣大在德學子健康與安全,支持每一位學子「平安留學、健康留學、成功留學」是教育處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也是教育處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心愿和工作目標。信中給出了細緻的防護建議,比如減少出行、遵守學業、調整心態、及時就醫等。大使館教育處在網站主頁開通了「疫情動態」專欄,方便大家及時了解德國疫情及相關防控信息。

  在德國耶拿大學攻讀博士的陸源清同學對記者表示,作為在德國的留學生,疫情暴發之下確實有一些無奈。「我在耶拿讀博,相當於半職工作。我們的工作都是需要做實驗的。目前耶拿大學和研究所要求大家居家辦公,如有必要去實驗室,辦公室里也不能超過兩個人。因此目前必須打報告申請才能去上班,非常影響自己工作的進度。」

  遠在國內的父母也是一天比一天焦慮。陸源清說,眼看著德國感染人數不斷增長,國內的家長們都膽戰心驚。很多同學的父母從一開始希望孩子們馬上回國,到後來又聽說長途旅行感染風險也很大,都糾結萬分。「好在杜塞道夫的領館及時組織大家和國內著名的『抗疫明星』張文宏醫生做了連線,解答了很多關於如何防護和是否應該回國等問題。」陸源清說,「因為這次疫情,大家對張醫生都感到特別熟悉。他又淡定又專業,讓我們和國內的家人都安心了許多」。

作者:光明日報駐柏林記者 田園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