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堅守,博愛基金會只為給江東孩子們一個美好的未來

2019-09-19     德宏團結報

10年,不僅僅是一個數字。

江東鄉博愛助教基金會成立10年來,見證了江東鄉教育的飛速發展。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近年來,江東鄉黨委、政府精準發力,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助力教育扶貧,博愛助教基金就是最為蓬勃的一股力量。

10年來,博愛助教基金會累計發放助教金234.9萬元,受益學生達1468人次,教師702人次。如此龐大的數據對於一個僅有7793戶33731人的鄉鎮來說是驚人的。

因愛匯聚善心

江東鄉立體氣候明顯,耕地面積較少,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冷涼山區鄉鎮。過去,一代代江東子弟,都曾為了走出大山的夢想而努力拚搏。然而,由於家庭貧困、教育條件落後,一些江東寒門學子止步於初中,最終選擇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這是江東鄉黨委、政府和群眾心裡的痛。

改革開放後,一批率先走出大山外出創業的江東人憑著吃苦耐勞、誠實守信、敢闖敢拼的性格,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但生他們、養他們的家鄉仍是大家心底的牽掛。得知家鄉教育仍面臨學生因貧輟學、因貧停學、好教師難以留下來等諸多因素阻礙發展時,這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江東人心裡格外難受。由於沒有受過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們走出大山格外艱難,也都曾在創業過程中吃盡苦頭。大山裡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必須靠讀書,他們希望江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讓未來發展的道路更平坦一些。

「窮什麼不能窮教育。」10年前,幾位江東籍的知名企業家聯名向江東鄉黨委、政府提出「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教育,在全鄉範圍內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為江東鄉的可持續發展培養人才」的理念,這與江東鄉黨委、政府「教育科技興鄉」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2009年,江東鄉博愛助教基金會成立,募捐活動籌集首筆助教本金共28萬元。基金主要用於幫助困難家庭學生完成學業;獎勵品學兼優、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社會輿論;獎勵為江東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考慮到江東鄉地處高寒山區,教育教學條件與壩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年輕優秀的教師流失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了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影響了教育的發展,成立「助教金」後,加大對優秀教師的獎勵力度,讓教師在山區實現自身的價值。

2012年2月,江東鄉舉辦「感恩社會、回報家鄉」大型博愛助教募捐活動,募集助教本金160萬元。2015年8月,募捐活動募集助教本金130餘萬元。每次捐款,鄉里的幹部群眾、江東籍企業家以及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都會慷慨解囊,捐款現場,總能看到穿著樸素的群眾、腿上還裹著泥的老鄉、帶著溫暖笑意的人,大家你1萬元、我5000元……都在盡己所能為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確保博愛助教金的安全,江東鄉成立了博愛助教理事會,由德宏芒市江東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新澤、芒市志誠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富恆、芒市五梁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發明、德宏振江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監事胡德平、芒市四方園林綠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超強、芒市興業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同昌、雲南達升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宗良、雲南德鳳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鳳美共8人擔任理事,共同管理資金,對資金使用平擔風險,明確由江東鄉黨委、人大監管;並出台了《江東鄉博愛助教金管理辦法》,辦法中對基金收益的用途及資助、獎勵的條件作了詳細的規定。

愛意涌動山鄉,涓涓細流匯成大海。截至目前,博愛助教基金的本金達365萬元。

用愛成就夢想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扶智」和「治愚」,解決的根本途徑就是發展教育,用教育為扶貧助力,才能更好地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江東鄉黨委、政府的引領下,博愛助教基金會以「奉獻、互助、進步」為原則,號召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江東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共同攜手、奉獻愛心,幫助許多江東貧困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實現夢想;給優秀學生帶去溫暖和力量,鼓勵他們奮力前行;激勵優秀教師立足崗位、加強學習、潛心教學,推動教育質量均衡發展。

2019年8月21日,在江東鄉舉辦的2019年博愛助教金髮放儀式上,博愛助教基金出資44.3萬元,給予今年考上研究生的3名學生每人5000元的獎勵;給予考上一本和二本學校的99名學生每人2000元的獎勵,對江東中小學的優秀畢業生、優秀教師進行獎勵,同時,從各村篩選出85名困難在校生,給予每人1000元的資助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我知道,這不是僅僅是一份獎勵金,這是鄉親們深深的期待,更是鄉親們沉沉甸甸的愛。」李子坪村山寨二組的雷景饕今年被復旦大學錄取,捧著博愛助教基金給予優秀學生的獎勵金,他說會更加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和社會的愛。

「我很感謝江東鄉黨委、政府和博愛助教基金,他們對教育的重視讓身在農村的我們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給我們增添了不斷前行的勇氣,讓我們能更從容地追尋夢想。」來自李子坪空竹林一組的楊依婷今年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她說:「父母那一輩的人幾乎都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這是他們最無奈的事情。教育是江東發展的根本,也是江東學子走出大山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江東籍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的慷慨解囊為我們展翅翱翔插上了雙翼,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除了感謝和努力奮鬥,我也不知道能說什麼。」河頭村一組的李燕芬現就讀於雲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她說:「非常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感謝鄉黨委、政府和博愛助教的幫助,讓我不用再為學費、路費發愁,可以全心投入學習。」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她還利用假期時間到江東鄉衛生院見習,學習鍛鍊自己的同時從細微做起,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江東精神靠闖勁,成敗輸贏都要拼。」每年博愛助教基金的發放,都會舉辦一個簡單的儀式。儀式上,江東鄉相關領導、博愛助教基金的理事們都會參加發放儀式並鼓勵學子,希望他們自強不息、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戒驕戒躁,不辜負江東父老鄉親的期望,把政府和學校的關懷、社會各界的關愛轉化為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內在動力,把自己歷練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傳遞愛心、回報社會。

教育在脫貧攻堅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窮根、穩定脫貧的前提。江東學子沒有辜負這些期望,聲聲感恩是他們的心聲,不氣餒、不放棄,勇往直前實現夢想是他們的決心。

10載愛心結碩果

10載愛心結碩果。

10年,是一種堅持。

10年,是一種信念。

10年,更是一種責任。

10年來,博愛助教基金幫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讓他們順利完成初中、高中、大學的學業,接受了優質的教育,幫助他們一步一步走出了大山。

大愛無疆,行善至遠。博愛助教基金的善舉,鼓勵著一批又一批學子奮勇爭先,圓夢大學;鼓舞著一屆又一屆任課教師奉獻講台,奮力推動江東鄉教育事業躍上新的台階;激勵著一個又一個江東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用實際行動營造尊師重教、獎教獎學濃厚氛圍,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10年砥礪前行,10年春華秋實。一批又一批的江東學子學成歸來回報桑梓,成為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江東中學的楊善信老師就是在博愛助教金的資助和其他好心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大學學業,他說,正是這一顆顆的愛心,給他帶來了希望,也讓他成就了夢想。如今,他回到了養他、教他、讓他成長的故鄉,希望將這份愛心傳承下去,為家鄉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2011年,我在千軍萬馬的高考中突破重圍,考上了鄭州大學,大學本科期間我從未放鬆過自己,4年後,也就是2015年,我以優異的成績保送研究生,全家的歡欣雀躍有點短暫,就在我們一家人為高昂的學費、生活費而發愁的時候,江東博愛助教基金為我送來了那個夏天最涼爽的一縷清風。」唐永斌來自芒龍村番家山二組,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德宏州民族實驗中學老師,他說:「大學從來不是奮鬥的終點,而是未來新的起點。只有以愛為馬,披荊斬棘,不負韶華,才能讓生命之花盡情綻放。」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三尺講台是他最難捨的地方,他要把所學所悟教授給學生們,用成績回報社會愛心人士的關心與厚愛。花拉廠的康定象大學剛畢業就義無反顧來到了芒市中山鄉衛生院,把健康帶進山村,把青春獻給基層醫療事業。山新寨一組的楊明艷大學畢業後來到了盈江縣支那鄉中學,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她深知山裡的孩子更需要好的教育。山新寨二組許林香畢業於昆明學院,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到五岔路當老師,她說,哪裡需要她,她就去哪裡。芒龍村水岩二組的黃正好從昆明醫科大學畢業後,到州第一人民醫院工作,為推動家鄉醫療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許許多多的學子踐行著他們當初的誓言,回到了家鄉,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同全國人民一起,奔向了幸福小康的生活。

用教育精準扶貧「拔窮根」,這是江東鄉黨委、政府的堅定決心。

一「夢」十年,博愛助教基金的公益之路仍將繼續。

德宏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段秋娟 通訊員 榮科南

責編:董綠葉 王子瑜

審核:楊 旻 張仁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dflS20BJleJMoPMU5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