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依賴、發脾氣?責任在家長,根源是父母的「邊界模糊」

2019-07-22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我們看到一個新生兒呱呱墜地,哇哇大哭的時候,家長對於這個新生命無疑是非常愛惜的,我們給了孩子生命,又培養孩子長大,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可是當孩子越來越大,脾氣越來越臭,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是誰的問題?這個從小被我們捧在手心裡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會變得任性,臭脾氣,不自信,而很多家長往往沒有意識到,這正是家長自身的原因,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並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很多家長都會認為,我的孩子就是我的,他所做的所有事情,所經歷的所有事情都要歸我管,我那是在指導他在教他怎麼長大,我是在用我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少走彎路。

但是,有一些家長方法用的不對,會適得其反。 就像幼兒園的家長給又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不會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明明喜歡的是圍棋,但家長卻給他報了籃球,因為家長覺得籃球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質,讓孩子長得更高,身體會更棒,而圍棋課就是坐在那裡沒有怎麼運動,家長沒有意識到去上課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此時此刻,家長和孩子的邊界並沒有分清,還停留在小嬰兒的時候。

家長要分清和孩子的"邊界"

很多家庭中所發生的邊界不清,,母親對孩子的個體邊界不明確,過多參與孩子事務,或強迫孩子事事必須按照她的想法來,使孩子成長為無獨立行為能力的巨嬰。

這種控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生悲劇之起源,這是因為家長跟孩子的邊界模糊,很多父母不敲門就闖進孩子的房間,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記,父母的想法就是則是孩子就是我心上掉下來的肉,就是我的,看下日記沒什麼,更是闖入孩子的私人空間,父母和孩子的邊界並沒分清!有時候越過孩子的邊界,孩子就會原地爆發!

星期天,小楠想出去和朋友在家,而家長建議在家學習陪他們,畢竟平時忙工作並沒有多少時間陪孩子,他們想好好陪孩子,可孩子一心想要出去,和孩子僵持了好久,孩子很生氣的說了一句話,我根本不是你們生的,我就像你們的傀儡,你們想我幹嘛我就得幹嘛,現在連出去都不肯,我恨你們,說完砰的一聲,把自己鎖在了房間裡,父母面對孩子的大發脾氣不知所措。

家長已經越過孩子的邊界,真正的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家長要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個人得事,孩子想出去玩那就出去咯,如果孩子一直活在家長的控制下,即使不演變成吵鬧打罵,也在內心埋下了強烈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不會隨著時間長久而消散,反而因為生活中充斥的無時不在的控制,就對孩子心理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干涉太多反而是壞事

很多父母過度疼愛自己的孩子,不讓他做這個,不讓他做那個,孩子就像一個溫室的花朵。孩子不能受委屈,孩子要富養,哪怕自己是一個窮人,也不能苦了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滿足什麼,直到有不能滿足時,孩子脆弱的心靈承受不了打擊,很多也就出現問題。

我遇到很多這樣的孩子,即使他們結婚了,爸爸媽媽也是一直在身邊,他們處處幫助自己的孩子負擔家裡的一切,孩子既離不開媽媽爸爸,又恨爸爸媽媽,因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即使決定權爸爸媽媽交給自己,自己已經不能處理問題了,有時他們對自己也是又氣又恨。

父母表現自己強,你的孩子就會表現弱,這也是家庭的平衡。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批判,孩子不能表達的潛意識才是得病的根源。一個孩子通過得病她才會從繁重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所以逃避也是為了療傷,這麼說很多病人會不高興,可是事實很多時候就是這樣,隨著諮詢的深入,他自己會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明白了,他自然會一點點的走出自己的逃避洞穴,沒有人不會好,只要給他們時間,允許他們做自己,只有給孩子一點空間,尊重,不干涉孩子,孩子才會同樣的尊重家長。

拯救孩子的壞脾氣,從培養孩子清晰的自我邊界開始

培養孩子的自我邊界,家長就要從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做起,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小想法,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甚至有自己的交際圈,如果家長一昧干涉孩子並越過孩子的邊界,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傷害是非常大的。

——家長如何要拯救孩子的壞脾氣?任性?

1 不對孩子發脾氣

2 理解孩子的小情緒

3 滿足孩子的需求

4 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

5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6 關愛孩子的同時要有原則

——如何培養和分清家長和孩子的邊界?

邊界分3種,

情緒的邊界:不要壓制孩子的情緒,有時候孩子的哭也是一種發泄,當孩子發泄完,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再對孩子進行引導,不能跟孩子說哭哭哭有什麼好哭,我數到三,你立即給我安靜這樣的話語,不去過渡干涉孩子的情緒邊界。

需求的邊界:家長時常會把自己的需求強求在孩子身上,之前還聽過一句話,小時候沒辦法完成的夢想,就讓我的孩子來代替我完成吧,家長要分清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不強迫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行為後果的邊界:孩子有時候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家長太急於去制止孩子的行為問題,並沒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

而我們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如何給孩子建立更清晰的自我邊界?

1 接納孩子所有情緒

只有接納孩子所有的好壞情緒,孩子才會真正信任理解家長,關愛家長,認為家長是真心愛他們的,理解孩子的壞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評判孩子的對錯,只跟孩子講道理。

2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尊重孩子,在面對選擇的時候,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權。

3 讓孩子學會在成長中學習

孩子的學習都是在成長中習得的,孩子之所以發脾氣,任性,很多原因都是家長教育方法不正確,對於孩子沒有一個正面的引導,直接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一直在,家長過多的干涉孩子的邊界,幫孩子做決定,讓沒有沒有價值感,也讓孩子得不到學習,只有讓孩子親身經歷了,孩子才會得到鍛鍊和學習。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是在成長和學習,沒有100分的家長,只有100分的孩子。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_QLH2wBmyVoG_1ZBH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