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2020年的春天,太特別了。等啊等,電影院依然沒有復工的消息。
在影院尚未復業之際,我們特別策劃了系列訪談:我的電影院記憶。
今天是這個系列訪談的第三十五期,我們邀請了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朱楓,一起去聽聽逃課看電影卻撞見班主任的中學趣事。
朱楓: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主要導演作品:電影《樂魂》《我愛傑西卡》《春蠶》《藍寶石》等。
藤井樹觀影團獨家對話朱楓
Q:藤井樹觀影團 A:朱楓
Q:你最近一次在電影院看電影是什麼時候?和誰一起?看了什麼電影?
A:去年國慶節帶老婆孩子看《我和我的祖國》。
Q:你最近一次在電影院哭/大笑的經歷?
A:也是看《我和我的祖國》,離了婚的葛優為了討好兒子,去給兒子送奧運會門票,結果突然發現門票不翼而飛。他是這麼愛自己的兒子,本想藉此修復父子關係,讓兒子在同學面前風光一把,結果卻獻了一把大醜。
看到這裡我鼻子就酸了,但很奇怪我發現周圍的觀眾都笑了起來,可見不同的觀眾看電影的感受是各自不同的。
Q:你是否有過排隊買電影票的經歷?請詳細講述~
A:我不太記得有這樣的經歷,任何事情只要一排長隊我就沒有興趣了。不過我對有一次電影院門口別人排長隊買票印象深刻,那是七十年代末吧,放映羅馬尼亞電影《巴布希卡歷險記》和《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有黃牛把票炒到了25元的天價,(當時一個青工的工資才18塊,)我正好有人贈票,所以感覺極好。要換了現在,我肯定願意把票高價出手,這樣可以拿這些錢去看更多的電影。
Q:你對禮堂式電影院(影院改建為多廳之前的樣式)還有印象嗎?是怎樣的記憶?
A:有三處禮堂,一是上海音樂學院禮堂 ,我父親是音樂學院老師,所以童年看電影大多在那裡,樣板戲電影都是在那看的。
有一次音樂學院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部原版的法國動畫片(那時稱為過路片),我父親拿了一個話筒臨時擔任同聲翻譯。當時我覺得爸爸真厲害,我感到很驕傲。
第二個是延安路文聯的文藝會堂,80年代初有許多尚未公映的新電影就是在那裡看的。最難忘的是峨眉廠拍的《楓》,以文革中紅衛兵武鬥為背景。
80年代初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年代,思想開放,創作繁榮,出了那麼多尖銳、反思、好看的電影。後來那種氛圍好像就再也沒有過,現在回頭看看,真的非常懷念那個年代。
還有就是北京洗印廠禮堂,我在北京電影學院上研究生時,每周的看片都是在學校附近的洗印廠禮堂。
印象最深的當然就是起鬨喝倒彩,這是電影學院學生的傳統,尤其是看國產片,幾乎是十片九哄,當時很過癮。後來自己畢業後拍了多年電影,才意識到當年自己的年少輕狂。對於一部電影起鬨笑罵是容易的,但創作拍攝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Q:讓你印象最深刻的電影院是哪一家?為什麼給你留下了這樣深刻的記憶?
A:是現在已經消失了的瑞金劇場。我童年正值文革,家中多難,兩歲多就被送進一家全托幼兒園。到了星期天媽媽總帶我去外婆家對面的瑞金劇場看電影,文革後期有許多老電影復映,像《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打擊侵略者》等等,媽媽稱之為炒冷飯,媽媽是醫生,也是個影迷,對那些老電影演員,她簡直如數家珍。
星期天去瑞金劇場看電影是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不過每次看完午場電影出來,我的心情都極其絕望。那時天色已晚,路燈一盞一盞亮起來,我知道我的好時光已經到頭了,前面等著我的,又將是整整六天育嬰堂似的全托生活。
Q:你看過露天電影嗎?對露天電影院是怎樣的記憶?
A:少年時上海音樂學院的大草坪,上大學時北師大的操場,露天電影也看了不少,像《牛氓》《阿混新傳》都是看的露天電影。
看露天電影我喜歡到銀幕後面去看,一來人少,二來有新鮮感,你總覺得哪兒有點不對,後來才發現所有影像都是反的。銀幕上所有人都是左撇子,左手拿筷子吃飯,特別是上自行車,用右腳踩蹬甩左腿上車,和現實中正好相反,特別滑稽。後來我曾嘗試過是否真的可以這樣反向上自行車,結果差點摔個半死。
Q:你對看早場/午夜場電影的記憶?
A:在北京上大學時去西四電影院看過幾次通宵電影,一般是四部連放,其實真看進去的也就前兩部,從第三部起開始瞌睡,第四部基本上是睡過去的。
印象較深的是看中意合拍的《馬可·波羅》,一共七個多小時,正好一通宵,英若誠演的忽必烈,好多年後才知道,那部電影的作曲是莫里康尼。
Q:你留意過在電影院裡和你一起看電影的人嗎?給你印象最深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A:北京電影學院上學時,我被教電影理論的黃式憲教授驚到。每次看電影黃老師左手拿一個微型手電,右手拿筆不停地記筆記,整場電影我感覺他低頭寫字的時間比抬頭看電影的時間還長。換我絕對做不到一心兩用,這樣看電影在我看來簡直是一種受罪。當然事後討論電影黃老師總是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太神奇了。
Q:有沒有過一個人「包場」看電影(整個影廳只有你一個人)的經歷?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
A:中學時有一次上學遲到,按校規遲到者的名字第二天是要在廣播里被示眾的。我不想領受這樣的羞辱,就決定乾脆逃課。又不敢回家,只能在街上不停地走。走累了就走進了肇嘉浜路上的徐匯劇場,現在這家劇場也早沒了。記得那天放映的是日本電影《泥之河》,整個影廳,就我一個人。
Q:讓你和周圍大部分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電影橋段是?請描述當時你和周圍觀眾的狀態。
A:我是屬於那種淚點和笑點都比較低的人,年輕時基本上還是能跟上多數人的節奏,和大家一起共情,像看《舞台生涯》,前面大部分時間大家一直在笑,但最後卓別林被抬出來謝幕時,雖然卓別林還在笑,但所有人笑著笑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不過現在自己越來越和年輕觀眾的情感脫節了,常常發現我覺得可笑荒唐之處,周圍的人卻沒什麼反應,反之也是如此。
Q:請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電影院觀影經歷。
A:那就是前面說過的一個人翹課在徐匯劇場看《泥之河》那次,那是一部節奏緩慢的藝術片。按理在一般情況下我是不會選擇看那種電影的。即使去看,在那個年紀也沒有能夠欣賞藝術電影的能力。
但那時我學習成績不好,對學校的正統教育情緒非常對立,抑鬱的心情和當時全場獨自一人觀影的氛圍,竟和《泥之河》電影中那種幽暗憂傷的故事和表現風格發生了共振。我竟覺得自己看懂了這部電影,當時有一種開悟的感覺。
雖然也沒想到以後要吃電影飯,但至少從那一刻起我明白了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消遣,更是一種情感,一種哲學,一種藝術。
從此,我又好幾次翹課去電影院,有一次散場,竟迎面撞上了班主任,我心想完蛋了,但班主任卻裝作沒看見和我擦身而過。當時我很納悶,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他可能也是翹班來看電影的。
Q:電影院觀影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有沒有哪個人生的重要時刻是在電影院發生的?
A:電影院對我來說就是電影人的教堂,周末和家人來電影院觀影,就像信徒來到教堂做禮拜。這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也是一種生活的儀式,在這裡我們領取藝術的聖餐。至於說人生的重要時刻,我想說我所有的在電影院留下的點滴記憶,歡笑、淚水與天倫之樂,都是人生鏈條中相互關聯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是我人生的重要時刻。
Q:你目前最期待在電影院裡看到什麼電影?最希望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A:我期待看到一部地地道道的喜劇,這次的疫情讓我們久違電影,所有人都壓抑得太久了,我們需要痛痛快快地釋放一次。
我最希望能帶我的小外甥阿四頭去電影院,他只有兩歲,我想看到他第一次被銀幕之光照射到時的那種驚奇的表情。
【寫在最後】
電影院復業後,你最想帶誰去看電影?文末留言區,歡迎來嘮。
本系列訪談系上海市長寧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
上海市長寧區主要電影院地圖索引
SFC上海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160號番禺路口
天山電影院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路888號
百麗宮影城(長寧來福士店)
上海市長寧區長寧路1123號長寧來福士7層701-703室
SFC上影影城(天山繽谷廣場IMAX店)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路345號繽谷廣場東座5樓
萬達影城(虹橋店)
上海市長寧區遵義路100號虹橋南豐城4層
萬達影城(金虹橋店)
上海市長寧區茅台路179號金虹橋商場LG1
上海虹橋臨空國際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金鐘路968號7號樓B1
上海龍之夢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長寧路1018號
完美世界影城(北虹店)
上海市長寧區北虹路1068號第4層B區
上海世紀仙霞影城(百聯西郊購物中心店)
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西路88號百聯西郊購物中心4樓(近哈密路)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今日話題
電影院復業後,你最想帶誰去看電影?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台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V1H2nIBiuFnsJQVsv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