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2021-05-03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作者 / 白蘿蔔

「我對這件事非常焦慮——觀眾預期跟自我突破。在自我突破的同時,我自己還是蠻開心拍出來這個片,完成得也蠻好的,雖然不完整。」

在《秘密訪客》正式與觀眾見面前,身為導演的陳正道有過擔心,因為《秘密訪客》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懸疑片。尤其,在《催眠大師》《記憶大師》以及《摩天大樓》等作品接連成功後,觀眾對於「陳正道X懸疑」這樣的搭配組合無疑抱有「再來更精彩的一次」這樣的期待。

但對於創作者來說,或許最不想做的事就是重複自我,你想看成功前作的「續集」,陳正道帶來的是新類型的「第一集」——「觀眾以為它是懸疑推理反轉,但是它其實是一個驚悚片。」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這是陳正道創作的一次實驗,而非繼承。那麼,陳正道為何「固執」地要做這樣的實驗,實驗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了導演陳正道,並通過這次採訪帶你走入陳正道的「實驗室」。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秘密訪客其實是你

拍攝《秘密訪客》的念頭是陳正道想了很久的,在《催眠大師》之後他就想寫一個關於「受害者家屬囚困犯罪者」的故事,但具體如何操作和執行並沒有完全想好,直到四年前一次與作家殳俏聊天時,談起了這個故事,殳俏說她喜歡這個故事,想寫寫看,於是影片的前期創作也由此開始。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故事中,在一幢坐落於半山腰的精緻別墅內,有一位將頭髮梳到一絲不苟的男主人和眉眼間儘是憂愁的富太太,一雙兒女一個是面色清冷的青春期少女、一個是心事重重的跛腿少年,家中地下室里還住著一位平日裡低眉順眼的中年男人……在這個家庭里,少見愛與溫暖,卻總透出陰森與恐怖,爸爸總說「我們不是無緣無故成為一家人的」,而影片的謎底背後也還有謎底。

設計出這樣的一家人,大部分的故事內容都發生在狹小的空間內,家人之間的相處細節也被刻意放大,這些都是為了內容創作的極致所特意設計的,就像陳正道所說「這部電影在命題的時候,我們故意把這個片子做極致,做到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看似完美的另一面正是不真實,不真實感傳遞出虛假和令人懷疑的信號,帶領觀眾深入片中尋找真正的「秘密」。

真與假之間的尺度其實很難拿捏,《秘密訪客》的故事也搖擺於其中。為了演繹出片中虛假的一家人的真實感,演員的一顰一笑都是經過設計和排練的,為了呈現現實世界背景下並不存在的一個家庭,劇組在首爾富人區的一幢別墅內搭建出了汪先生的豪宅,為了創造出一部獨具沉浸感的類型片,陳正道在影片幕後的視聽語言上進行了立體式地改變。所以,《秘密訪客》講述了一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但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獲得了真實的「恐懼感」。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其實『秘密訪客』不是片中的哪一個角色,而是銀幕之外的觀眾,觀眾仿佛一個『偷窺者』,在偷窺這個家庭。」在此前的觀影現場,陳正道對片名做過解釋,這樣的解釋無疑是華語電影市場上眾多類型片當中最有趣的一個答案。

對於觀眾來說,傳統懸疑片帶來的是「案發-破案-反轉」這樣的觀影進程,觀眾往往最期待的也是「反轉」那一刻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秘密訪客》並未將觀眾當作旁觀者,而是歡迎觀眾作為參與者,從第一幕開始就進入汪家大門,以「秘密訪客」的身份參與一切、感受一切,然後收穫這場經歷後的獨特體驗。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我們這麼大的世界,應該可以有一點不一樣的東西,」對於《秘密訪客》的創作以及觀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陳正道這樣說道。這麼看來,《秘密訪客》也像是陳正道的一次「實驗」,如此觀影過程,也正是通過影片進入了陳正道的「實驗室」,這場「實驗」背後,他想嘗試的不僅是新的表達形式、更尖銳的現實隱喻,還有創作者與觀眾之間通過電影建立的不一樣的關係。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陳正道的「實驗」還有更多可能

今天是《秘密訪客》上映第二天,從目前的口碑反饋來看,爭議不小,有的人很喜歡,也有的人表示失望,市場愈加寬闊時,場內的聲音必然也更加多元和複雜。

畢竟,《秘密訪客》是陳正道的一場「實驗」,相比重複自我或是升級自我,突破自我總是風險性更大的一件事。但結果是,陳正道依然選擇去做這件事,並很不錯地完成了。

他也很坦誠地表示「有的時候,可能趁投資方還願意相信我,趕快做一點,有可能會失敗,那個真的蠻焦慮的。可能失敗的結果就是我嘗試了,或許站在觀眾的立場上會有落差,但是讓觀眾知道這個類型,萬一有少部分人覺得這個觀影體驗還蠻特別的。再過幾年市場更成熟了,內容完整性的保留更廣闊了,還能再做。而且經過上一次的練習,我覺得這部片成功或失敗我都不會白拍它。」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或許這是陳正道給自己找了一個積極勵志的理由,但也或許,這本就是事物曲折發展的過程。回看陳正道的過去,《101次求婚》成功之後陳正道拿出《催眠大師》的劇本,投資方意想不到,但陳正道說「我剛進內地時,兩個劇本都是懸疑推理,我希望大家理解,我拍了兩部很努力的愛情片,才取得投資方說,沒問題,你想拍這樣的類型,我們就投錢拍,」然後《催眠大師》成功了。如今,在「大師」系列之後陳正道又拿出了《秘密訪客》。

相比以往的作品,《秘密訪客》無疑是陳正道自我表達更為豐富的一次,他自己也說「這部肯定是自我表達高於觀眾想看的」。北漂十年,陳正道感受到內地電影市場的迅速擴張以及觀眾的成熟與包容,在他看來,這個市場可以讓他在每部影片創作的時候調整「自我表達」與「觀眾想看」之間的比例,有時候前者多一點,有時候後者多一點——「你認真做好一件事,觀眾會支持你」。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在部分觀眾的認可下說一點自己想說的事,這也正是此次陳正道創作《秘密訪客》背後的目的。

所以,陳正道其實很關心觀眾的反饋,同時也在豆瓣等評分網站上進行關於自己作品的回覆及打分,當被問及《秘密訪客》映後是否會去看觀眾的反應時,陳正道頗為認真地說「這部可能先暫時不看」——「這部片是我目前作品完整性來說有待思考的,我肯定等靜下心再來看觀眾意見,不想在上映期間去看。因為不想影響下一個劇本的創作。」

下一秒,陳正道突然又笑了,說了一句「簡單講就忠於自我。」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可以感受到,對於推出《秘密訪客》這個「試驗品」,陳正道還是心懷忐忑的,畢竟對於創作者來說,自己精心打磨的作品,自然是希望得到認可與歡迎的,就像陳正道說「我喜歡跟我表達的對象產生交流,在那個緊張的過程中如果成功會讓我覺得很興奮。」這是每個普通人都能體會的共情之處,當然對於創作者來說也尤為重要。

陳正道也明白,《秘密訪客》的成敗決定著自己接下來的創作路線,他說過「我比較擔心商業上會出問題,焦慮來自於如果觀眾不認可、市場反應不好,我還有好多這樣的故事、好多更創新的想法想做,那就得壓抑一點點。」而未來,他說一直想拍一個「驚聲尖叫版的小時代」或是「暗黑寫實版的狄仁傑」,在陳正道的腦子裡,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與此同時,陳正道的「實驗」也遠沒有結束。

陳正道的「實驗室」 | 專訪

「電影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觀眾坐在黑箱子裡看你說故事,這是一個很神聖、很令人開心的職業,能夠進入電影導演之列,我覺得我是在夢想的道路上。」

在這個「黑箱子」的世界裡,陳正道也搭建了一處屬於自己的「實驗室」,《秘密訪客》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大膽與更多可能,那麼也希望,陳正道帶來更多有意思的「實驗」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R-PMHkBrsvY2_UuUT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