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壞情緒,正在毀掉下一代

2019-07-24     洞見

別讓孩子,在父母的喜怒無常中受到傷害,

別讓我們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未來。

——虎媽

作者 | 蟲兒飛

來源丨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

我的朋友阿樂,小時候非常害怕父親。

因為家境不好,父親常常把在外面謀生時受的氣,回到家後再撒到阿樂身上。

有一次吃飯時,阿樂不小心打碎了父親的啤酒瓶,酒撒了一地。

父親憤怒地把他推出門外,關上大門。那時天色已黑,屋外只留下阿樂和幾隻狂吠的野狗。

這段童年陰影,此後伴隨了他的一生。

他曾經非常痛恨父親,可多少年過去了,也已為人父的阿樂,驀然發現自己竟也變成了父親的樣子。

上個月,阿樂的兒子在玩耍時不小心將他的手機屏摔碎了。本就工作不順的阿樂,對著孩子一頓臭罵,可兒子不懂事,依舊嘻嘻哈哈。

於是他轉身拎起兒子,丟到門外,恐嚇他不准進家門。

孩子嚎啕大哭,妻子和他爭吵。事後冷靜下來,阿樂說他最大的感受不是後悔,而是後怕。

為什麼父親的悲劇,會在自己身上重演?為什麼自己,成為了當年最痛恨的樣子?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很多時候,我們長成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行為,都取決於我們曾經被怎樣對待。

01

  • 多少父母,用壞情緒傷害過孩子。

朋友小花,一次和我聊天時說道:父親這個詞,是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上學時,同學們都在一起談論爸爸,而這樣的話題她永遠插不上嘴。

她的爸爸脾氣暴躁,別的同學說起父親都是笑容、擁抱,而她的第一印象,是爸爸舉著竹枝追著她滿村跑的兇狠神情。

她說,雖然現在長大了,爸爸不會再打我,也開始愛笑了,但是我心中永遠都抹不去那種遺憾和痛。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曾發現生命的一個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孩子無法承受,必須扭曲,以保護自己。

這種痛在成年後才得以釋放, 絕大多數成年後的困擾,都源自童年時受到的心理創傷。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被母親打到恐懼。

成績變壞了會被毒打,數學考不好,直接呼巴掌。在閣樓上,聽到媽媽的腳步聲,她會覺得是魔鬼的聲音,「完了,她要來揍我了!」

而她和母親的關係,直到如今也沒有修復。

在真人秀節目《旋風孝子》里,陳喬恩和母親相處時,尷尬癌頻頻發作。不僅共處時毫無互動,同框拍照時肢體動作也很僵硬,就算同伴逗樂都不能打破兩人之間的堅冰。

陳母在節目中坦言,「她從來不曾說過要牽我的手。」


有研究顯示:幼年時期的情緒陰影會形成特別的情緒反饋機制,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也沒有能力愛自己和世界。

孩子小的時候,完全依賴父母,他們時刻都在確定自己是否被愛著。

而父母給孩子的壞情緒和不好的經歷,看似很快過去,其實都悄悄埋進了孩子的心裡,變成一顆壞種子,終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02

  • 所有的壞孩子,背後都站著壞父母。

近年來,校園暴力、犯罪少年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

2018年12月,湖南益陽發生一起未成年人持刀殺母案件。

12歲的吳某在家吸煙,母親發現後,震怒之下用皮帶抽打兒子。吳某當即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對著母親砍下20餘刀,致其當場死亡。

生你養你十餘年,卻死在了你的刀下,痛心之餘,更應令人反思。

窺其背景,吳某的父親常年不在身邊,母親辛勞,脾氣暴躁。吳某就一直在這樣一個缺愛的,充滿著不安全感的家庭下長大。

情緒會傳染,而壞情緒的傳遞,要比好情緒快得多。孩子的焦慮暴躁與父母的焦慮暴躁,息息相關。

北京海淀區法院少年法庭庭長尚秀雲,共審批過629名未成年犯罪者。

她發現,問題少年往往是問題父母的產物。

每15個持械鬥毆,犯故意傷害罪的少年中,就有12個性格粗暴、愛與人爭鬥、動輒打罵孩子的家長。

事實勝於雄辯,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再讓壞情緒傷害和扭曲孩子的心靈,影響孩子本該快樂和幸福的人生。

美國一項家庭研究證明,如果父親或母親有焦慮症,孩子患焦慮症的風險是正常孩子的7倍。

早年間,在一檔《考不好,沒關係》的親子節目中,主持人問孩子,如果爸爸輸了,該怎麼辦?

有的孩子說:

我會告訴他,題目是這樣做的……我不會罵他,我會鼓勵他。

也有孩子是這樣說的:

這麼簡單的題都沒考好,你是怎麼當爸爸的!這麼容易都考不好,記性都被狗吃了嗎?揍他,讓他罰站!

這樣的回答令人意外又不意外。因為孩子的答案,都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說過: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

為人父母者,請牢記:父母的壞情緒,是孩子心靈的污染源。你怎麼樣,你的孩子就會怎麼樣。

03

  • 我們到底該怎樣養育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原生家庭的傷害》中提到:

父母要做孩子好的容器,當原生家庭像是一個結實穩固的好容器時,孩子的活力才會在其中流動,成為一個活力四射的孩子。

所謂好的容器,不過是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認可他鼓勵他;孩子挫敗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所有的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只是被不同的對待之後,會有區別的成長為:熱情、有創造力的、充滿愛意的人,或者黑色的、憤怒的、充滿攻擊性的人。

在一篇名為《家庭語言暴力問題》的論文中,有這樣一項調查,「中學生希望父母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數據顯示:希望父母使用文明的語言和自己耐心、和藹的溝通交流的子女,占比99.75%。

學會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常常聽到家長們說,「我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有時候發完脾氣自己也很後悔。」

那麼下次發脾氣前,不妨先試試做到這幾點:

1.冷靜下來,想想到底在生誰的氣?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其實只是遷怒。因為自己太累了,或是因為自己工作中受了委屈,和孩子並沒有關係。

冷靜一分鐘,思考自己是不是那個遷怒的人。沒有人是超人,大人也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

這時可以暫時離開,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再回來和孩子溝通。

2.換種方式溝通,營造平等的交流環境。

孩子犯錯時,高高在上的斥責,會讓孩子害怕,甚至叛逆。

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比如不加控制地買玩具,我們可以用平靜堅定的語氣代替大喊大叫來拒絕他們。

同時不妨蹲下來,與孩子保持一個高度,這種姿勢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

3.保持同理心,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貪玩,有時的惡作劇讓家長抓狂。

這時家長應該思考,是孩子的行為錯了,還是動機有問題。

比如,當孩子把家裡的麵粉撒了一地,醬油倒了一地的時候,首先要去區分孩子是錯把這些當成了玩具,還是有意破壞。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童心,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孩子。

4.傳達愛意,比指責辱罵管用。

心理學上有一種教育方式,叫作「糾正型教育」。

它與懲罰教育最本質的區別是,聚焦錯誤本身,對事不對人。即便孩子的行為有問題,仍向孩子傳達他是被愛著的信息。

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打了一架,導致雙方受傷了。

此時應先關心孩子的傷情,做出處理。再問清楚為什麼打架,是不是有什麼緣由?最後教育孩子,打架是種錯誤的行為,並帶著孩子一起去跟受傷的小朋友道歉,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出補償。

相比於單純的懲罰,孩子更喜歡充滿儀式感的自我成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時刻記住,自己也曾是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把自己的壞情緒發泄給孩子,把曾受過的傷複製給孩子,讓孩子背鍋,對孩子來說是最無辜,也是最不幸的事。

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首要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教育,而是控制好情緒,不傷害那個滿眼都是自己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PveKmwBmyVoG_1ZC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