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
我拿手電筒往河裡照
半年前淹死的那個
小孩
在水裡寫作業
他看見有光
就抬起頭
沖我笑
這是刊登在《現代寫作》初中寫作專刊上的一組詩中的第二首,題目是《河》。
正像很多人評價的那樣,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看了讓人感覺有些「驚悚」。
所以,這首詩也引來了網友的激烈爭論。
詩的作者姜二妮是一位有名的少年詩人,她5歲開始寫詩,今年剛剛14歲,已經寫了1000多首詩,並出版過詩集,獲得過許多獎項。
02
作為理科生,我不懂詩,也沒有學過詩。
僅僅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姜二妮的詩寫得不錯。
比如本次發表的詩中的第一首《蝦餅》:
人生就像蝦餅
有時你沒錢
看見老闆在那裡賣
等你有錢了
他已經不賣了
這首詩是不是能讓你想起《我想去桂林》那首歌?
從小到大,有願望的時候沒有錢、沒有時間去滿足,等有錢、有時間去滿足了,卻往往沒有了機會。
我們的人生,有太多這樣的遺憾。
再比如第三首《陀螺》:
公園裡
有個叔叔
在抽陀螺
一鞭子下去
太狠了
陀螺
倒地而死
小作者眼中那個團團轉的陀螺,是陀螺本身,還是成為了雞娃的孩子們,或者,是作者自己?
詩中的那個「叔叔」,是不是也是孩子們的父母?
他們用力過猛的抽打,本想讓陀螺轉得更快,結果反倒變成了傷害?
03
姜二妮寫的這些簡單的小詩,清新別致,能夠引發我們對人生的許多思考,頗有哲理。
我覺得,跟一些所謂的「著名」詩人寫的那些晦澀難懂或粗俗不堪的詩相比,她的詩寫得更像是詩。
包括這首引起了爭議的《河》。
如果暫時拋開「驚悚」這個問題,我們看詩的內容,就有頗多值得玩味之處:
「河」這個意象代表了什麼?是真實的河流,還是現實中可以淹沒了我們青春、理想乃至生命的某些東西?
那個孩子為什麼會「淹死」,為什麼仍然在「寫作業」,又為什麼會「笑」?
比如,應試教育是不是一條淹死了很多孩子的河流?他們在「河裡」天天寫作業,但看到「岸」上的光明(比如那些已經畢業,學有所成者),於是露出了笑容?
這樣理解,該詩是不是就有了許多批判意義甚至積極意義?
在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快要凍死的小女孩從火光中看到了已經死去了的奶奶。
一位少年作者,為什麼不能從「河」中看到死去的小孩?
04
當然,作為一首孩子寫給孩子們看的詩,我們更應該聽聽孩子們的意見。
作者「史往開來」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他把這首詩讀給自己的學生聽,得到的答案是:
「嗯,深有同感。」
「我靠,我哪天可能也要被淹死了。」
「我早就成了河中的冤魂了。」
「向那個小孩致敬,好有勇氣,選擇被淹死。」
「我都想死一回,也許這樣就解脫了。」
「我有被選擇淹死的權利嗎?」
「 Oh, my god, 我雖然沒死,但只剩最後一口氣了。」
「我的心早死了。」
……
顯然,「史往開來」老師的學生們,並沒有把這首詩當成一個嚇人的鬼故事來聽。
姜二妮的詩觸動了孩子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引發了他們對現實的思考,引發了他們的共鳴。
由此可見,這首詩還是比較成功的。
05
對於文學尤其詩歌的理解,很容易見仁見智,甚至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感悟各有不同。
即使同一個人對同一部作品,不同時期看,感受也可能天差地別。
比如筆者年少時讀《紅樓夢》,簡直味同嚼蠟,看了幾次都只是看了個開頭,說什麼也讀不下去。
但年齡大些再讀,卻一口氣看完,許多地方還重複讀了多次。
對於姜二妮這首詩,我們也不要急著用第一印象去下結論。
對作者和發表詩的刊物,也不必苛責。
請教一下語文老師,和孩子討論一下詩的優點與缺點,對提升孩子的閱讀與鑑賞能力,可能更有益處。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