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居然這麼多講究?古代高考「避雷」指南,你不容錯過!

2020-07-14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古代高考居然這麼多講究?古代高考「避雷」指南,你不容錯過!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全國的高考都延遲到了7月7日舉行。從考場出來的學子們,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歡喜的多半是因為在這場考試中「超常發揮」,覺得自己能夠勝券在握;而失落的學子則多半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畢竟高考的戰場,除了拼知識,還要拼細節。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現在學生們高考踩過的「雷」,其實古人也踩過。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以史為鑑,看看古代「高考」中,那些學子們踩過的「雷區」。

不好好審題

在語文考試中,作文占據了很大的分數比例,所以如何寫好一篇作文,就要看審題是否細緻。清朝著名的才子金聖嘆,就是聞名整個大清的「高考零分作文選手」。他之所以考了「零分」,就是因為他審題有誤。

當年他參加科舉考試時,考官給出的作文題目是:「吾四十而不動心」,意思是孟子說自己四十不心動,是依靠著美好品德和強大的內心支撐,這種品德和心性如果可以應用在治國上,則更為有益。

可金聖嘆審題之後,揮筆在考卷上連寫了39個「動」字,並稱道:「我在40歲之前「動」了39次,不辱孔孟之道。」

不在裝訂線內答題

儘管老師總是再三叮囑考生們要在「規定的範圍內答題」,但還是每年都會有考生奮筆疾書答到「超線」。

不要覺得不以為意,像我們耳熟能詳的《聊齋》作者蒲松齡,就曾因為沒有在規定的範圍內答題,而導致落榜。

據說蒲松齡在48歲的時候參加鄉試,身為「學霸」的他在拿到試卷之後立馬文思泉湧,於是飛快下筆,行文一蹴而就,很快就寫滿了整整兩頁紙。

結果蒲松齡寫完之後一看,由於寫的太快,第一頁寫完直接寫到第三頁去了,犯了考場上的「越幅」之禁。也因此,一代才子與仕途擦肩而過,不可謂不可惜。

字跡不工整

相信高考之前,老師也一定反覆強調過寫字的問題,「把字寫好看一點」可絕對不是面子問題,而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早在唐朝時期的《選舉志》中就有記載道:「三曰書,楷法遒美;四約判,文理優長。」也就是說先看字寫得是否漂亮,再看文章寫得好不好。

清朝的大才子龔自珍就深受「字不好」的影響,在參加科舉考試時,考官嫌棄龔自珍字跡潦草難看,將他的名字向後調了又調,沒能入榜的龔自珍因此錯失了入翰林院的機會。

各位考生經歷了長年的努力,來到了決戰的時刻。可不能因為這些「雷區」而吃虧,希望看過這篇文的考生們都能「避雷成功」,展現出應有的實力。

你在高考的時候做過哪些奇葩的事情?踩到過哪些奇葩的雷區?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讓小編和大家一起開開眼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G6JS3MBiuFnsJQVLs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