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喜歡讓孩子背誦各類唐詩,比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個階段孩子說話都不夠利索,讓他們背誦唐詩難道不夠荒唐嗎?
可能在某些家長心目中,孩子在幼教階段搶跑,就能夠領先其他孩子一步。可是孩子這麼小如何懂得「日照香爐生紫煙」,他們只是單純的背誦而已,在孩子幼兒階段,讓他們學一些他們搞不懂的東西,浪費的不僅僅是家長的時間,還有孩子幼兒階段寶貴時間。
1970年美國幾位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分別招募100多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中有很多是非洲裔的美國家庭,這些非洲裔孩子由於接受到的教育比較少,因此長大以後總是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甚至違法犯罪,被稱之為失敗的教育,很多人覺得是他們智商的問題。
他們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一組讓他們做社交、情緒、以及認知方面的訓練,另一組作為參照組。這個實驗一直跟蹤這些孩子到40歲,這個實驗結果是什麼呢?
根據當時實驗的心理學家觀察,這些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就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孩子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小學階段,實驗組的孩子成績要遠超對照組,等到孩子21歲進入大學階段,實驗組的孩子進入大學比例也是對照組孩子的4倍。這足以說明孩子5歲之前的教育,對孩子智力發展尤為重要。
等到2018年,實驗人員又找回那些當年實驗的孩子,這個時候他們已經都進入中年。研究者又對他們做了一些實驗,實驗中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儘管出身貧寒,但是幼年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後,長大成人,希望社會往更公平、更平等的方向發展。和那些對照組孩子的世界觀,差異非常大。我們時常說三歲看老,對於一個孩子,幼兒階段教育確實非常重要。
孩子在幼兒時期是一個試錯與摸索的階段,即使我們告訴他們這個東西不能吃,那個東西不能碰,但是他們依然很好奇,會去自我探索。這個其實就是所有動物都擁有的探索欲,好奇心。他們通過不斷地摸索,一次做錯,他們吸取教訓,下次再來,所有的虧都不會白吃。
孩子的第二個學習方法就是模仿,他們會看父母或者周圍的同齡人如何去做,他們就會照貓畫虎,自己學者去做。這也是很多其他動物具備的技能,而且孩子在幼兒階段也特別善於模仿。
比如剛出生的嬰兒會模仿大人的表情,其實他們不是模仿所有的表情,而是這個表情或者動作能夠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才會去模仿。比如他們撐開雙臂就能獲得擁抱,開懷大笑就能獲得鼓勵,大聲哭泣就能夠換尿布等。
但是孩子也非常聰明,他們只會模仿人,而且是關係越親近的人,跟他很相似的人,所以你跟孩子關係越好,他就越會願意去模仿你,但是你刻意的一些動作,他們未必模仿你,孩子們時刻在觀察你,他們不只是模仿你想要他們模仿的事情,所以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一方面模仿我們,同時他們也在和我們對抗,他們會通過哭泣、撒謊,或者發脾氣和你對抗。孩子在哭泣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及時的關注,讓他們獲得安全感,如果從一開始就對他們不管不顧,彼此之間就缺乏信任。
其實影響孩子最好的辦法還是對話,孩子掌握詞彙量的大小,和家庭對話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喜歡問問題,一方面是希望得到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能獲得對這個世界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也希望能給孩子傳達一些知識,其實孩子非常挑人,不是什麼人跟他說的話,他都會相信。
因此信任的建立,是彼此之間多去溝通。孩子撒謊也是因為不信任造成的,這個時候我們不要譴責孩子撒謊,我們要搞清楚孩子撒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如果孩子撒謊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你生氣,那麼你就要反思,自己為什麼會生氣。
很多孩子喜歡發脾氣與家長對抗,是因為他們長大了,他們會有自我主張,但是會受到我們習以為常規則的限制,這個時候孩子沒有學會順勢而為,因此就會出現激烈的對抗。
每個孩子都不壞,只是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思考方式和我們成人不太一樣,造成了我們不理解他們「不聽話」背後的原因。孩子有時候不會正確地表達,因此會用比較極端的方式告訴我們。因此作為家長要多想想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多去傾聽,多和他們溝通,這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對抗。
做好孩子的好老師,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孩子表達的時候,我們必須專心地面對孩子,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此時不要有其他的事情來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且要給孩子一個反饋,讓彼此對話能夠延續。
現在很多公司管理當中,要求開會的時候,對於其他人的發言,要用yes和and來回復,而不能首先否定他人。比如孩子今天說:
「我今天遲到了」,
我們家長馬上會說:「早上都叫你幾遍了,你都不起,這回活該。」
如果我們用yes和and來回答呢?
「我今天遲到了」
家長:「我知道了,然後呢?」
學生:「老師批評了我」
家長:「你傷心嗎?我們接下來怎麼辦?」
......
這樣讓彼此的對話能夠延續下去,而不是簡單的批評與教育。
與孩子溝通,還要學會感同身受。記得我們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經常把胸前的那塊弄濕,然後總是髒兮兮的回來,回來之後時常挨我們的訓斥,後來我到了他們幼兒園發現,他們班的洗手池太高了,他夠不著因此每次都是爬上去洗手,這就造成了胸前總是濕的。如果我們能夠聽孩子多解釋,我們就能夠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我們的批評教育,有時候可能關閉了彼此之間溝通的大門。
特別是在聽孩子講話的時候,不要去思考你應該說什麼,而要儘可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與孩子的談話內容以及感受上,儘可能地設身處地理解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對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當然傾聽孩子,與孩子進行yes&and對話,並不是要求完全接受孩子的意見,我們也要學會拒絕孩子。請注意,我們是拒絕孩子不恰當的要求,而不是孩子本身,千萬不要把問題擴大化。拒絕孩子的時候,第一是立規矩,講原則;第二是拒絕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第三是不傷人,不傷己,不傷害環境。
現在很多家庭教育,在幼兒階段喜歡「搶跑」,去做一些拔苗助長的教育行為,實際上這是對孩子的是一種傷害。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不斷地自我探索,然後與你溝通,在對話與溝通中,訓練孩子社交,情緒方面的能力,這樣對今後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