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覺醒年代》播出,質量驚艷。
開分8.9,目前評分9.0,豆瓣上評價人數超過1.4萬,在今年播出的所有國產劇中評分排名第二。
根據以往的觀劇經驗,革命歷史題材劇常常受眾圈層較小,無法獲得當下年輕人的喜愛。身為製作方,也往往將這一題材當成是獻禮祖國的「任務劇」,並未考慮市場需求,因此常常評分較高而收視略低,亦或是由於過分強調偉人形象而無法達到藝術的高度。
《覺醒年代》播出後卻全然沒有這樣的問題,第一集便成功吸引了觀眾,在央視播出時收視率穩居第一,由於春節排播問題,《覺醒年代》停更了10天,竟然引起了年輕受眾在線催更,這在以往的主旋律題材劇中是極其少見的。
因此,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將在這篇稿件中探討《覺醒年代》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以及展望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方法論。
切入點新穎:關於「建黨」的兩人三事
今年正值建黨100周年,《覺醒年代》作為獻禮劇播出恰逢其時。若是提起「建黨」,99%的國人想到的第一人便是毛潤之,但該劇切入點新穎,從一個客觀的視角,展現了共產黨成立的全部過程。
《覺醒年代》主要圍繞著三件大事展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共產黨成立。
該劇以陳獨秀(于和偉 飾)和李大釗(張桐 飾)這兩位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為主人公,毛潤之只是一位配角。
劇集開場便是以陳獨秀和李大釗的相遇開始的,他們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學生,但對於救國的理念存在著差異和分歧,陳獨秀更是因為偏激的言論引起了留學生公憤。
但是二人有一點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要想救國不是換一個總統或是皇帝的問題,而是改造國民性的問題,於是二人開始分別創辦刊物《新青年》和《甲寅》,在各自的刊物上發表文章battle。
二人回國先後入職北大,又認識了胡適、鄧中夏、辜鴻銘等文化大家,在觀點的碰撞與英雄惜英雄的情感中共同探索著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
在目前更新的劇情中,新文化運動已經結束,五四運動已然開啟,用近30集的劇情講述一段觀眾熟知的歷史,這顯然是傳統電視劇的講故事套路,採用循序漸進的敘事節奏。然而,即便是習慣了網劇快節奏的敘事方式,《覺醒年代》仍然俘獲了大量的年輕受眾,甚至在豆瓣小組討論區中有不少針對歷史問題的討論。
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劇,其更應該承擔文藝作品最重要的任務——寓教於樂。文藝作品最初承載的任務便是娛樂受眾,其次是政治宣教,二者缺一不可。以往失敗的案例常常是無法平衡二者所造成的的後果,在這點上,《覺醒年代》做到了。
人物塑造豐滿:「不完美」人設及家庭補充
《覺醒年代》對於人物的塑造是有趣的。
陳獨秀、李大釗的形象與我們在百度百科中及學生時代的課本中看到的既相似又有不同,這或許正是這部劇能夠吸引觀眾的原因。他們二人的身上既有熟悉的正義感,又能夠以各自的缺陷帶給觀眾好奇心。
在編劇學理論中要求人物的塑造要是圓形的,尤其是主要人物,絕不能只展現人物的一面,否則就會是紙片人。在這部劇中,陳獨秀並非一開始就成為領袖,而是以蓬頭垢面的形象出場,他確實由於政治思想活躍而出了名,但當同學們詢問他的高見時,他便言明:「這樣的國,無藥可救」。偏激的言論讓他遭到了同學們的毆打。
《覺醒年代》的編劇在塑造人物時選擇了「不完美」的方式,毫不吝嗇地放大了陳獨秀的缺點——說話直。他總是將「欠打」的形象貫徹到底,李大釗和他探討救國思路,他直言共和道路行不通,這在宣揚民主共和的年代裡是大逆不道,然而當李大釗詢問他新道路是什麼時,陳獨秀又直言「不知道」,三個字噎得李大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回國途中,當同人問他「新思想」是什麼時,陳獨秀又坦言「二十年不談政治」,他的言論總是那麼奇怪,在旁人看來是逆天而行。
再比如,陳獨秀在船上遇到鄒將軍,白沙在一旁誇讚鄒將軍的仁義,曾經因為共和國成果被竊取而自殺。陳獨秀卻在一旁不以為然,諷刺地反問:「未遂呀。」場面一度陷入了尷尬。
除了正麵塑造人物以外,《覺醒年代》也聚焦了幾位先人的家庭。陳獨秀與妻子相敬如賓,但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陳喬年和陳延年卻對他誤解很深,幾乎斷絕了親子關係。
父子倆的關係很微妙,陳獨秀為了歷練兩個兒子不給他們生活費,兩個兒子於是習慣了勤工儉學,做過碼頭工,擺地攤賣過《新青年》,從未接受過家裡人資助,也不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助。陳獨秀明明心疼兒子,卻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一場父子圍坐吃包子的戲將父子三人的關係處理地非常生動。
熟讀克魯泡特金和托爾斯泰的陳延年給「老古董」陳獨秀上了一課,他嚮往的理想社會是「全社會的人都會通過自律來不斷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而他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為最理想的「互助關係」——沒有愛情、親情、家庭等世俗的感情。而當陳獨秀反問兒子稱呼自己什麼時,陳延年坦言:「我一直叫你陳獨秀,陳獨秀先生」。在外是「陳懟懟」的陳獨秀竟然被親兒子「懟」得沒了脾氣,只能尷尬地再給了他們一屜包子,回懟道:「陳獨秀先生帶來的,高君曼女士蒸的。」
在塑造李大釗時,編劇同樣用了聚焦人物生活的方式,並沒有以單線條的形式講述新文化運動是如何失敗,五四運動是如何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又是如何誕生的這樣一段政治課文,而是聚焦了陳獨秀的家庭難題,李大釗與夫人的文化差距。
偉人們為國家衝鋒陷陣、犧牲性命的故事早已爛熟於心,關於他們在各自家庭、情感方面的焦灼卻很少有人解讀,而這些家長里短不僅能夠讓故事變得生動,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也能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歷史的進程。
經典橋段再現:讓年輕人感受重讀歷史的快感
歷史劇最重要的是平衡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關係,而要想做到二者的平衡,最要緊的就是如何處理好歷史細節。
所謂的「歷史真實」,並非是要求文藝作品中涉及歷史的橋段一字不能改動,不是像紀錄片一樣地完全複製歷史的車轍。而是懂得恰當取捨,在不改動大歷史背景和時間線索的前提下,進行一些藝術上的微調。
《覺醒年代》在這點上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成功,劇情中不乏經典歷史橋段的重現。比如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包括《新青年》的創刊、《狂人日記》的完稿、魯迅《藥》中「人血饅頭」情節的重現等。
這些出現在歷史書、政治書上的經典橋段,經過藝術的改編呈現在了文藝作品之中,才能真正讓年輕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歷史的力量。也是這些經典情節的重現,才更加劇了歷史真實的厚重感。
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們會從年輕化的視角探討這些出現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當魯迅創作《狂人日記》時,彈幕刷屏「課文來了」;當蔡元培發表就職演說的時候,觀眾們也表示對這段演講內容非常熟悉。
看劇刷彈幕是年輕人的觀劇方式,每當劇情發展到熟悉而又經典的情節時,總會引起彈幕的躍然。所以說,這種歷史的熟悉感才是打開年輕人市場的一把鑰匙。
在抓住年輕受眾這方面,《覺醒年代》提供了很好的範例,也為日後的主旋律題材創作提供了方向。實際上,今年播出的許多劇集都做到了既以質量搏口碑,又具有賣座的流量。比如《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嬌》等 扶貧劇。
不過這些劇集都毫不吝嗇地邀請了當紅明星加盟,演員的熱度也不乏是這些劇集火熱的原因之一,當然內容的品質則是更為重要的因素。然而這部《覺醒年代》沒有流量加盟,甚至演員與人物本身的樣貌也並非完全匹配,但就是因為生動的演繹讓觀眾忘卻了演員,仿佛親眼目睹了這段歷史的演變。
其實獻禮無非只是一個契機,國家鼓勵獻禮劇的拍攝是希望觀眾銘記歷史,也希望影視從業者以影像的方式讓更多年輕觀眾理解歷史,因此盲目拍攝歷史紀錄片是一個錯誤的思路,「寓教於樂」才是主旋律題材劇集真正的創作目的。
誠然,希望在《覺醒年代》的啟發下,有更多類似的劇集可以躍然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