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未經雕琢的玉,如果沒有正確處理,他們很有可能就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而經過嚴格認真的雕琢以後,他們完全有可能變成精品。
餐桌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
許多孩子因為年紀不大的原因,在為人處世這方面沒有什麼經驗,尤其是在和賓客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會觸碰到餐桌禮儀的禁忌,如果家長不嚴加管教的話,那麼孩子將會一直處在懵懵懂懂的階段,沒有成長。
近日,一位博主在某網絡平台上上傳了一段小視頻,視頻中一大家子正在吃飯,其中有一位穿灰色毛衣的小男孩格外引人注目,並不是因為他長的多麼帥氣。
而是因為他的吃相實在是太不雅觀了,狼吞虎咽也就罷了,從鍋里拿串串的時候,也沒有考慮過濺油的問題,拿到簽子就肆無忌憚的甩熱油,把周圍的親戚都燙著了。
寶媽一看自家娃兒這麼隨心所欲,便想給他一個「教訓」,於是便用筷子在火鍋里蘸了一點熱湯,點在了兒子的小手上,打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男孩先是一愣,然後便捂著被燙的小胖手大哭起來,一臉錯愕的模樣,要多可憐有多可憐,想必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之後,他肯定會嚴格遵守餐桌禮儀,並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這則新聞出現後,網友全部拍手叫好。
網友A:這位寶爸的教育方式真棒!只有讓孩子嘗到痛的滋味,下次他才不會犯錯。
網友B:看寶寶這憋屈的表情就知道他再不也不敢這麼做了。
網友C:不管在什麼時候,餐桌禮儀都是對他人的尊重,寶寶也不例外。
由此看來,網友們對寶爸的這種「言傳身教」還是很贊同的,的確,孩子是否具備基本的餐桌禮儀,不僅跟個人素養有關,而且跟家庭教育有關。
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i,才能讓孩子具備餐桌禮儀意識呢?
1. 以身作則
家長要先以自己的行動為準則,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和父母一起就餐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把父母的行為作為範本。因此,家長在就餐時首先應該將自己的不良習慣改正過來。
例如吃飯的時候不說太多的話、不打鬧玩耍、不挑三揀四,只有家長先給孩子做好榜樣,才能夠讓孩子學會基本的餐桌禮儀,並得到大家的尊重。
2. 獎罰分明
為了能很快養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習慣,家長可以專門為孩子準備一些獎懲工具(如在表現好的時候獎勵小紅花)。
如果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讓孩子改正,並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
3.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要養成不浪費一粒米,珍惜每一葉菜的好習慣,因為餐桌是孩子最好的課堂。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知足常樂,會珍惜今日生活的來之不易。
4. 培養孩子的文明「吃相」
在家中,與父母共同進餐,在社會,與朋友同學一起聚餐;如果能養成一個文明、儒雅的用餐習慣,這是保證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及人際互動的和諧能力。
5. 長輩先入座,並先給長輩盛飯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就要做好示範,吃飯的時候先請家中長輩入座,並先給長輩盛飯。
在長輩還未動筷之前,晚輩不應自顧自地先吃起來。在家長把碗遞給孩子之時,孩子應雙手把碗接過來,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永遠跟著孩子,也不可能守著他們一輩子,但我相信,像餐桌禮儀這些細節幸福的積累,一定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也一定可以成就他們更加美好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2Ln7W4BMH2_cNUgoK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