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推出以下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1、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2、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3、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4、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5、支持外資全資設立或參股貨幣經紀公司。6、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的過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7、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於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8、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9、將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10、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11、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隨著2020年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取消,外資將會大舉入市,與A股市場的公募、私募、保險一起形成四足鼎立之勢;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資限制的不斷取消,外資將會成為與國家隊相抗衡的力量。
外資在未來可能會更多以國際遊資的形式來體現。
國際遊資,也叫熱幣、熱錢(hot money)是指在國際間頻繁流動,以追逐短期匯率、利率、股票市場與其他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短期資本,是國際短期資本中最活躍的部分。其特點是,流動性很強,轉移迅速頻繁,對市場的變化非常敏感。國際投機資本往往選擇證券商品或金融衍生商品,諸如:匯率、股票、債券期貨、期指、期權等商品,基本上動用其80%的資金量用作為證券,匯率和金融衍生商品的投資,而極少涉足產業的投資。
國際投機資本的投資目的相當明確,即絕大部分操作瞄準短期的高額利潤,這種高額利潤的可以高於社會平均利潤數倍或幾十倍。對一般國際投資資本來說,這種高額利潤是難以獲得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高額利潤是由短期操作形成震盪來造就的高幅度價差所構成,而一般的投資利潤則產生於緩和漸進,日積月累的收益。
國際遊資按投機性大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一般的套匯、套利或證券投資資金,投機性不強,其持有人主要是各種基金、跨國公司、證券經營機構,其主體是已開發國家的各種互助基主、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多數基金為盈利及分散風險需要將其資金的15%投放於國外,並將投放於國外市場資金的10%注入新興市場;另一種是投機性很強的資金,主體是對沖基金,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這種資金直接衝擊、操縱或壟斷一國的外匯和股票市場,造成市場大幅振蕩,從中牟取暴利。
國際遊資對一國經濟的衝擊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吸引--逃離型",當一國經濟過熱時,為抑制通貨膨脹,貨幣管理當局實行高利率,在匯率保持不變或波幅很小情況下,吸引大量國際遊資流入,從事套匯、套利或投資活動,迫使其貨幣升值,引發外貿逆差,與此同時、證券價格與房地產價格也節節上升,形成"泡沫化'經濟,高估的市值和惡化的貿易形勢,使外匯市場產生貨幣貶值的心理預期,引發資本(包括國際遊資)外流,並使貨幣進一步貶值,形成惡性循環,貨幣貶值到一定程度,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的外資開始出逃,價格下跌,經濟泡沫破裂;另一種是"蓄意投機型",當國際遊資發現某國匯市或證券市場上的獲利機會時,便綜合運用信貸、期貨、現貨等多種金融手段,調集大量資金,大肆進行投機活動。
1992年對英鎊和2018年對里拉的衝擊是蓄意投機型的典型案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國際遊資兩種衝擊方式復合運用的結果.
國際投機資本通常採用短促、快速隱蔽,突然發動的手段來操作投資行為,人們很難確定某個時期內國際投機資本在某一領域投資的資金規模,時間和地點,而一般投資資本是不會採用這種投機手法,因為投資是個緩慢、持續、累計的過程。在高新科技和先進的通訊設備的介入下,國際投機資本頻繁、快速、突然的移動變得更加變幻莫測,它傾刻之間從一個國家轉移至另一個國家往往成為現代金融動盪的重要原因。
對於國際遊資要有全面客觀的認識:一方面國際遊資的操作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交易理念,國際遊資往往能夠全局性地觀察金融市場,把其中各子市場的變化和相互影響一一洞悉,然後形成一個資金投入的系統工程,以期順勢而為;另一方面由國際遊資衝擊引起的金融危機給所在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凡因國際遊資衝擊而引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其自身經濟均存在問題,特別是其金融系統均無力承受外資大量撤離引起的房地產、股市和匯市大幅下挫,經濟增長率普遍下降,失業和通貨膨脹上升。
國際遊資的流動是一種純市場性的行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它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國際金融的衝擊也越來越大。
目前外資對A股的影響力。
經測算外資經滬港通凈流入訊號與大盤指數漲跌幅間的相關性。60天相關性從2017年的中度相關,逐步提高至2018年的中高度相關,而2018年底提升至高度相關。這一情況表明,外資在A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公募、保險、私募外的新興機構資金。
微信公眾號:研報說